从冻青沟村娘娘庙的测绘谈起

来源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西北郧县的冻青沟村是汉江边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血缘型小山村.娘娘庙是村口附近官道上的一座小型公共建筑,位置独特、醒目,造型别致、优美.借助2014年的测绘,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是从测绘入手,在全面细致地掌握该建筑建造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空间、功能、形态、装饰等方面做了较为专业的探索,从中发现了在鄂西北传统聚落中,这类具有门户、休憩、祭拜等功能的小型公建的建造特征和规律,为鄂西北传统血缘型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专项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快速的城镇化、短期的建设行为,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复杂空间形态认识的缺乏,导致村镇传统风貌破败、历史文脉断裂.本文以沙溪古镇为例,通过网络密度和空间句法等定量分析技术对其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与拓扑结构进行解析,探索其相互作用机制,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构架以街道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历史街区保护,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最热的词语.在城市设计中,如果地块内有历史街区,那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田子坊历史街区、北京的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等.本文以云南省曲靖市西门街历史街区为例,探讨什么能被称为遗产,人们到底要保护什么,是保护"形",保护"壳",还是保护"行为"等问题,并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环境及市民的生活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国乡村建设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模式的转型似乎标志着传统营造技艺的"终结".新时代的乡土建造模式不应当是摒弃传统,而是应该发掘传统技艺的潜力.本文通过设计实践,坚持以低技术、低成本、低影响的建造原则,尝试使用生土材料探索夯土民居建筑的可能性,并阐述了在继承传统工艺智慧的基础之上,如何契合地域特征,解决诸如抗震、防雨等所进行的构造、造型及制图等设计创新.
海原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气候寒冷干旱,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最贫困地区之一,其地域特色显著,民居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建筑研究价值.但由于时代的变换、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聚落的变迁等原因,海原回族民居在当代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海原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调研与查阅文献资料,探讨当下社会海原县回族传统民居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可能的出路.即要加强对
全国有几千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这其中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而得到良好维护和保存的却很少,如何对民居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在开发过程中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为着眼点,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了解其过程及方法,探讨历史文化名村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方式的问题.
汉中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院落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及南北文化的影响,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灵活自由,充分体现了地域性与多元化的统一.本文以汉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院落空间布局的手法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中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当代传承的方法与途径,谨以此希望能够对汉中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的深入拓展与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居之本原是居,"鲜活的"正在使用的房屋是传统民居保护的最佳方式.本文以河南省博爱县寨卜昌古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探究传统民居消失的原因,从居之本原来认识寨卜昌,并从环境的适应、居住的合理、发展的变通、文化的兼容四个方面分析其民居建筑的核心价值,并对寨卜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新民居的探索提出建议.
传统乡村空间作为乡村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载体,其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到传统乡村的活化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乡村空间的活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暴露出不能切实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灵活性差、村民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活化方式亟待完善更新.笔者认为传统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规划建设模式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仍然具有活力,因此本文选取了自组织活化的典型案例——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深入剖析其空间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其演
笔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民居里有许多体现现代绿色建筑理念的生态建造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北朱村传统民居建筑生态技术,分别从其顺应环境和地形、自然通风和采光、就地取材、景观配置等方面阐述了这些技术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以期对绿色建筑建造技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杨泗是最初源于湖南的民间道教水神.古时水路是十分重要的交通通道,水运则是大宗运输最为常用的运输方式.为了祈求江河行船的平安,人们多在河道边适当位置建造杨泗庙,供奉杨泗将军,这种习俗在汉江沿线十分普遍.本文选取汉江中上游的郧县一处汉江边的小山村口所建的杨泗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选址、建造、作用和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里在明清时期曾经是一个家族选定的聚居聚落,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聚落形态,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