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p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及空间自相关等数理统计方法从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三个指标对2005-2014年泛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进行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与格局比较。研究表明:①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②三项衡量经济差异的指标在人均GDP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均在总体上呈现出“勺”型变化,而在人均存款方面却显示出缓慢下降的趋势;③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在三个指标的测度上均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征,“高-高”类型聚集区大多位于广东中东部等珠三角地区,“低-低”类型集聚区多分布于广西西北部和两广交界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部塌陷”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从生活圈行为分析框架入手,解读我国传统乡村生活圈的基本特征与管治模式,进一步分析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地区在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传统社会管治模式的瓦解。当前我国政府在乡村地区的生活圈规划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却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以日本生活圈研究及规划为借鉴,本文提出应通过“确定生活圈域—制定生活圈协议—分工协作”三个步骤重新构建乡村生活圈的管治模式,结合鹤山市生活圈规划的初步探索,提出
精准扶贫脱贫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扶贫开发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其中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工作推进的关键。本文立足于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区,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典型贫困村克皮乃克村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样本村区域贫困和农户贫困的特征以及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六看”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体系的识别结果和农户贫困特征的“耦合”程度,以此优化南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识别的316个典型
秦巴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提升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是推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卢氏县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贫困的主要特征,研究了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提出要立足秦巴山区的实际特点,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大光伏产业扶贫力度等路径,提升秦巴山区贫困县产业扶贫开发水平,推动区域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一定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将社会记忆的符形分解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大类,构建“符号体——因子层——属性脉”三维层次的社会记忆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咏、文脉的“三脉”属性,以山西省古村镇为实证案例,将古村镇划分为“士”、“农”、“工”、“商”的四种类型,并根据“三脉”属性的符号特征进行解读。研
以2005-2014年统计获取的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为研究对象,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等方法,揭示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呈不平衡性,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②2005-2014年各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较小且具一致性,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较大,总体旅游经济规模差异呈缓和趋势
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机制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目标.人文地理学家越来越强调特殊情境和历史偶然性对于解释人地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将这种“情境主义”认识论运用在现实的人地关系解释中一直没有形成框架性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事件生态学(event ecology)非常强调历史过程中特殊事件对特定的生态模式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这项研究以事件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人与环境时间线(coupled
本文借鉴和简化了Acemoglu的研究思路,构建了理论框架:在封闭情况下当一国的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将上升,即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工资差距将扩大;而在开放情况下当低技能劳动相对充裕的发展中国家与高技能劳动充裕的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低技能劳动国家的工资差异将会缩小。通过利用2008、和2013年的中国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构建模型,实证考察了国际贸易、偏向型技
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最关注的“3P”问题之一,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贫困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长期存在的东西部差异和地区差异还在不断拉大且日益严重,经济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彻底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本文以全国592个国家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DEA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贫困的多维测度指标体系,分析了国家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将贫困县按
研究目的:土地权属调整是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中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包括土地权属关系重构。本文在对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与土地权属调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农村居民点建设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形式为例,分析总结出在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中土地产权调整模式,并针对其特点进行利弊分析,据此提出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中顺利推进土地权属关系重构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尤其是购物出行和小汽车拥有率的增加引起了严重交通拥挤和大量交通碳排放,城市交通以及居民日常出行的可持续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采用IPCC“自下而上”方法估算了8个典型商业中心居民休息日购物交通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1)郊区商业中心引起的居民人均交通碳排放分别高于市中心及内城商业中心的6.94%和26.92%;(2)购物出行交通碳排放与商业业态与功能有关,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