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授权”的罚款——黔东南苗族村寨村规民约中的罚款问题解析与建构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苗族村寨中存在着大量的村规民约,作为民族习惯法的传承遗留,村规民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民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的罚款问题作为明显的罚3个100或罚3个120的变形,与国家的法治精神相违背。本文着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及现代建构。
其他文献
诉讼观念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要领域,以往学者均从大传统诉讼观念对比,忽略了小传统诉讼观念的比较。民间法律谚语是最能体现小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中西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法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中西方在小传统层面诉讼观念的差异和“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依国家法审判的家事案件并没有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人们却更多认同根据民俗习惯裁判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形成社会秩序的不仅仅是国家法律,还有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梳理民俗习惯在司法载判中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努力为民俗习惯在司法裁判中功能的发挥提供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充分彰显民俗习惯在弥补国家法不足、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当事人自觉执行司法裁判等方面的权能与价值
@@2001年元月,笔者第一次到锦屏作民族调查,来之前也作了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知道锦屏是一个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是贵州的主要林区,是贵州的林业大县,从清朝开始,其人工林业就已经相当繁荣了……这些是促使我以锦屏作为我的调查点的重要原因。到锦屏之后,进一步了解到当地民间至今仍存有大量的林业契约,其数量不下于10万份,同时,通过县志办、档案馆的资料查阅,及与当地人的交谈,了解到现在锦屏的县
@@在校团委基金资助下展开的三下乡活动中,由法学院吴师法等同学组织的《赴新晃县法律援助与侗族村民关系调查实践团》社会调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所在单位也给予这次活动的高度评价。一、选题的定义和目的所谓法律援助,指的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
@@有这样一种认识,被当作犯罪的行为经常恰恰相反。许多犯罪绝非故意违反禁律,而是道德性的,涉及对正义的追求。它是一种冲突处理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惩罚甚至死刑的形式。与法律相比,它是私力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它将他人即受害者的行为界定为越轨行为或对之作出反应,故犯罪是社会控制。①并且,在此程度上有可能运用社会控制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私力救济理论的各种因素来预测并解释犯罪。②在概述传统及现代环境下的私力救济
清末民初,码头纠纷是近代城市法制与基层社会秩序中的一个日常现象。在汉口码头空间,“帮”、“会馆”等民间组织,“帮董”、“会首”、“头佬”等民间精英及“码头夫”之类的大众力量在参与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底层的自组织逻辑、共同体精神、解纷能力,新政前后的国家法制与基层机构的作用并不能窒息民间解纷主体在码头空间的活力,汉口码头呈现出解纷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民间法“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究竟“民间法”研究学术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如何?本文认为,“民间法”研究势在必行,需更加深入,而亦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少数民族平等权的实现,有赖于民族法制建设。建国至今,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历尽艰辛,成就不凡,但是其中也隐含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和竞争机制的展开,现代法文化引领的民族法制建设暴露诸多缺陷并突出表现为立法不健全,不科学,法制运行不畅,法制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及其各自的法理之间关系不正常。民族法制建设,应当顺应现代化趋势,立足西部法制现实,整
“制度”视野中的习俗、习惯、惯例与民间法、习惯法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我国若干省市区县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民俗习惯在司法审判中运用的原因,部门法颁域和其它非诉讼场景;其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法官们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运用民俗习惯的操作阶段、操作程序和操作技巧等特点;最后从实体法、程序法和法官个人经验等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运用
侗族社会发展长期处干落后状态之中,父权家长制度占据支配地位,并因此产生了制约女性发展的社会生产,生活的规范和禁忌。这些规范和禁忌的负面效应,严重弱化了侗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妨碍了侗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制约了侗族地区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所以,摒弃侗族习惯法中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消极因素,对保护侗族女性合法权益,促进侗族地区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