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局地性特大暴雨预报偏差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5日宁波出现局地性特大暴雨,通过天气形势场以及湿度场、动力因子的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的缓慢加强西进是阻挡北仑降水东移的关键,而高温高湿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水出现的基础,垂直螺旋度在大雨以上强对流天气预报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尺度扰动流场比较好的指明了辐合中心移动基本与地面暴雨中心的移动一致,这也是中尺度雨团在北仑附近出现停滞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利用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提供的全球陆地1km基础高程GLOBE数据,基于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DEDNM)构建伊洛河流域关键水文站—黑石关水文站集水区域的数字化流域,将流域划分为70个子流域。应用2006-2008年5-9月伊洛河流域自动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洛阳9个观测站逐日蒸发资料及黑石关水文站逐日流量资料,调整新安江模型的各种参数以求得对黑石关站日流量的最佳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预报降
本文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方面讨论了1月26日到28日冰冻雨雪天气最为严重的阶段。分析表明,这次降雨、冻雨和降雪三种形态降水物自南向北的分布特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向北后倾的锋区在南北不同区域上的层结特征和地面温度决定的;而东西段出现差异主要是由于锋面西段的锋区强是锋区的逆温层和暖层更强,有利于冻雨的形成,而锋面东段的逆温层强度弱,且没有暖层,因而未形成冻雨;
连阴雨是江苏省常见的一种严重气象灾害,对工业、农业、交通、仓储等行业十分不利。不过连阴雨以春秋及初夏季节比较常见,冬季连阴雨在历史上并不多见。2009年2月13日~3月5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出现了长达21天的连续阴雨天气,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实况要素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这次长连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和要素场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阻塞型连阴雨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安徽东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的偏西气流形势是此次飑线过程生命周期较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低空及地面切变线是此次飑线过程的主要触发和维持机制;在边界层,飑线是由一条辐合线所确定,随辐合线的移动而移动;飑线所在位置与地面高压脊及等位温线密集带相吻合;850hpa流场特征能较好地分析飑线的发生、发展以及消亡的演变过程。
本文利用2005-2009共4年冬季(11月-2月)江宁地区的单站地面观测资料,筛选出由辐射雾造成的大雾日(08时能见度小于1km)15天,在消空的基础上得到总样本数为47,以前一日20时观测资料作为因子,次日08时0、1化能见度作为预报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并借助于SPSS软件,制作大雾事件的概率预报试验。试验表明,大雾日的回报准确率为73.3[%],非大雾日的回报准确率为90.6
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GMS-SST=28℃阈值特征线与东北冷涡强度指数、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都是反位相关系,随着GMS-SST=28℃阈值特征线的逐渐北移,副热带高压
2008年7月21日(20-20时)陕西出现了近年来较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全省共出现9站暴雨和7站大暴雨。勉县、南郑突破了建站以来最大日降水量历史极值。21日与陕西暴雨区毗邻的甘肃陇南、四川广元等地也出现了强的暴雨过程,可见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暴雨造成西安(周至)、汉中、安康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失踪12人,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分析显示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副高减弱、
选取2006年7月31日与2007年8月8日发生在高原东北侧陕西境内的2次致灾性暴雨雷电天气过程,结合PUP雷达产品与自动站降水资料对雷暴系统中的地闪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中尺度雷暴系统中地闪所指示的大气电场发展有自身明显特点,其演变可归纳为初始扰动、发展、成熟与消散共4个典型阶段,最后对各阶段主要特征与成因进行了解释。
用1955-2007年的地质灾害与降水资料以及加密乡镇人工监测站、乡镇自动气象站、水文降水资料针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特点,调查分析其形成机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的关系,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地质灾害不同易发区的临界降水指标,并结合气象部门现行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流程,研制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思路和制作流程,建成了自动运行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经过2008年的应用
利用云图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造成渤海西岸持续对流性天气、生命史长达9天的冷涡系统的云图形态、移动轨迹、强度变化及长久维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分析了连续强对流天气与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湿度层结及水汽条件的关系,探讨了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不稳定参数阈值。主要结论:1)9天对流天气分别出现在冷涡涡旋云系头部的南部或东南部。强的对流过程时云顶TBB温度在-40℃至-72℃;弱的对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