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a上思县暴雨和日照时数气候特征分析

来源 :第十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上思县1980-2014年的暴雨和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统计和线性回归方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5a来暴雨与日照日照时数变化的总体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上思近35a来暴雨日数总的变化趋势为略有下降,但下降变化趋势不明显;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为-6.5280h.(10a)-1,35年共减少22.8h.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资料对梧州市2014年6月份一次强降雨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主要是由高空槽、低涡切变及地面倒槽天气系统影响造成;由于东侧有强盛的副高的阻挡,使得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出现了持续性的强降雨;本次过程强降雨的水汽条件、动力抬升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十分充足,并且物理量场的变化特征和强降雨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与雷达等非常规资料以及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广西秋季11月11日-13日暴雨过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诊断分析,并检验了EC等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结果显示,12月11日-13日环流形势表现为500hPa南支槽和高空槽东移加深,低层的低空急流强劲发展,弱冷空气以偏东路径南下,造成切变线呈准东西维持稳定少动,其两侧辐合较强,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切变系统附近;另外
通过对2015年春季梧州市春季降水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析,找出梧州市春旱形成的原因,为预测春旱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指导梧州市进行防灾减灾,做好农业生产有着现实的意义.
2015年1月29日-2月12日韶关出现了15d的长低温阴雨过程,为了做好韶关2-3月低温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本文分析了此次长低温阴雨的变化与季节内振荡及其不同位相的环流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1月28日的中等冷空气及其伴随的小雨降水过程导致了韶关较强降温并及长低温阴雨天气的开始,随后2次弱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影响,使低温阴雨天气维持,随着2月13日气温的回升,低温阴雨天气结束.2015年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7月1日至2日桂北一次强降雨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漏报暴雨过程,是在高温高湿背景场下,预报员着重分析850hPa切变线位置而忽视近地面层辐合抬升作用造成的,同时低空急流以脉动的形式出现,增加了暴雨预报的难度.(2)主客观预报上看,中央台主要是从大的形势上进行预报,本地化的预报要着重从背景场、触发条件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红水河流域2002-2012年2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过程,总结出红水河流域区域性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卫星云图TBB特征,对今后红水河流域暴雨预报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相关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资料,对"海鸥"强度、路径和带来风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稳定少动是"海鸥"路径稳定的重要原因;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位置与"海鸥"主要降水区域关系紧密;台风暴雨需要充足的水汽,而水汽通量散度与台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所产生的抽吸作用使上升运动维持,是台风降水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章分析了2014年3月31日凌晨影响梧州的飑线天气过程,表明:(1)本次过程是由于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南下所造成的,且系统配置具有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2)物理量场分析表明,假相当位温的中心移动以及密集区域的移动趋势揭示了天气系统的移动趋势,高低空急流到加强发展对强对流天气到发生发展有很好到促进作用.(3)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很好的揭示了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生命史.(
对2014年6月23日岑溪短时强降雨的短临预报技术分析,表明:本次强降雨主要由南部和中部两块回波合并、加强而造成.回波自15时起加强发展,至19时趋于减弱;基本径向速度产品表明,影响回波的特征主要为逆风区,逆风区的移向和回波的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仰角辐散区先于低仰角逆风区出现,根据高仰角辐散区的移动方向,能较好地判断低仰角逆风区的移动方向,继而判断强回波的发展趋势;风暴趋势产品表现出典型的短时
本文介绍舟山近海水温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变化关系和利用气温预报水温的初步方法.结合普陀一般气象观测站2012年5月-2015年4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建立水温与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水温预报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