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相关理论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来源 :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属木,脾属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肝藏血,脾统血;肝脏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胆为肝之余气,附着于肝,以通降为常;胃与脾相表里,主收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肝升胆降,脾升胃降,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肝脾不和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衡。调和肝脾是协调肝脾功能的治疗大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的“和法”。调和肝脾必须要根据肝脾的生理特点顺势而行,首先要注重疏肝健脾,一要疏肝理气,防止肝郁乘脾;二要健脾补气,防止脾不升清,脾虚气滞,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气机不畅,导致土奎木郁。其次,要注意调理气血。因为肝藏血,又主疏泄,以条达为顺,体阴而用阳,而脾主升清,又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和则气机调畅,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肝脾不和则气机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百病由生。在临床中有肝病有肝火旺、肝气郁、肝气逆、肝血虚、肝阴虚、肝阳亢、肝血疲、肝(胆)湿热等之分,脾病有脾气虚、脾气滞、脾气陷、脾阳虚、脾阴虚、脾湿盛、脾(胃)湿热等之别,临证可见木郁土奎、土奎侮木、木旺乘土、肝郁脾虚等证型,故治疗有疏肝、泻肝、清肝、养肝、柔肝、散肝、镇肝等调肝之法,也有健脾、运脾、升脾、温脾、清脾、祛脾(痰湿)、滋脾等理脾之法。临床上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影像科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电子病历在医疗机构中普遍应用,为医院统计信息化和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证,更好地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统
肝脾相关理论,起源于中医经典,发挥于宋金元明清,广泛印证于现代。现代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的理论高度提示中医学的肝、脾脏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肝脏以及脾脏在生理生化乃至分子生物
肝脾相关理论根基起源于《内经》、《难经》,由《伤寒论》倡“肝病实脾”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在宋元明清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在现代成为内涵丰富、诊断明确,便于指导
针对因患者或代理人对复印病案流程不清楚、常常无法正确提供有效证件,以及因病历书写不规范归档不及时导致无法复印等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建立《复印病历流程》手
笔者认为肝脾不调证基本包括了肝旺脾虚证、肝旺脾困证、肝郁脾虚证及肝郁脾湿证等。肝脾不调是由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的临床
从《金匾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发展到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学说不断被充实并加以发挥,如薛立斋注重脾肾,叶天士创立胃阴。结合时代特征,《金匾要略》论述颇有
本文拟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分别初步探讨肝,脾以及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指“肝主疏泄”,即肝气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而不郁滞的作用。气机冲和条达,是
肝脾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治疗上,共同调理二脏,即“调肝理脾”有了理论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效如桴鼓。介绍了调肝理脾法在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等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发现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往往"正气不足"为其发病基础,"寒湿留恋"为其缠绵难愈的根本,而"瘀血阻滞"为其病理结局.
目的: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殖健康的疾病,易引起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具有较大优势,包括改善症状、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