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人类文明的未来--从另一个视野看《家与孝》可能的思想意味

来源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祥龙先生《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一书刚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这本书带着家与孝的问题视野,与古希腊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基督教、人类学、西方流行的魔幻小说、同性婚姻、乱伦禁忌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养老与亲子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又画龙点睛式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不同的主题,但它又不是一本泛泛的论文集,因为里面从头到尾贯穿着的是张祥龙先生本人对儒家孝道思想的深切体贴。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借着张先生的身体与古今中外的哲人进行了一场“星际穿越”的对话。以这种方式去阐发家文化,那它不仅对当代国人,乃至对西方人来说,都不会显得那么古怪或不可思议,获得同情的理解完全是可能的。
其他文献
《史记》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史记中记载的广川为当今衡水的枣强县和景县交界处.另外,此处与河北沧州界亦相聚咫尺之遥.本文对董子故里不做考证,以景县和枣强县交界处及附近地区为董子家乡.衡水的书院在元明清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元代的衡水只有景县的董子书院一所.明代衡水的书院主要有:武邑县的观津书院、饶阳县的近圣书院、深县的恒麓书院、枣强县的大原书院、冀州市的□□书院、衡水市的育贤书院
董仲舒的气论思想是相当系统的,其由元气、天气、人气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元气是董仲舒气论的基础,其是由本体"元"最先生出的气,是宇宙间一切气的本原.元气经过分化之后,最先生出天气,如阴阳、五行等气.而人气则指与人相关的血气、性情之气等.这种人气是源于天的.天施加给人的气并非皆是中和之气.但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养气"工夫,最终达到与天道一致的"中和"状态.
在"四书五经"当中,君主是上天为民众而设立的;君主应当具有与天地参的德行,以此影响民众;君臣之间有着天然的尊卑之别,君臣皆应当按照自身等级相对应的礼来行事.在《圣经》当中,君主是在民众的要求下设立的,民众之所以要求设立君主是企图用君主取代耶和华,这在耶和华眼中是悖逆的行为;君主的本质是剥削民众的,因此应当对君主的权力加以限制,神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王权形成制约;通常情况下,臣对君应当持敬畏和顺服
传统儒家政教在现代政治映衬下有时显得封闭而专断,辨析《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有助于剖析相关症结."教—学"首先表现为"知识传承",被传承的"知识—理解"显得像是现成之物,故不被视为有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教—学"论者因而更注重"知而不行—意志软弱"问题,在强调"诚其意"的同时,将"声色威势—逼民就范"视为必要的政教手段.但是,执政者(施教者)所持有并力推的"知识—理解"未必是"真
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的学术资源与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的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的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的发展道路.传承是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常态发展,创新是突破屯邅、飞跃提升的超常发展.传承演进
儒学是依据"六经"而发明其旨趣的学问,儒家是专门从事这样的学问的学者群体.作为儒学研究者与儒家则是同一文化系统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者群体,其文化的同一性要求继承以"和"(和谐)为标志的儒学思维方式和以"仁"(自由)为标志的儒学价值目标,其时代差异性则要求坚持时代所赋予的主体性,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之间的和谐而致力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舞本是出于人心,是人心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念的符号性外化.同时作为人的文明创造物,乐舞可以再次在社会中塑造人.乐舞的制作应该由圣人、先王等政治领袖来承担;乐舞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舞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在生活中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乐舞的目的是在艺术生活中渗透政治目的,用政教来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为背后的人心秩序出了问题.先秦儒家的礼乐精神可以为现代社会人心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儒家把人理解为是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生命存在,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生命的秩序,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内在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外在行为规范.先秦儒家通过礼乐政治的方
30年来,经济改革,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长足进步,社会的开放度与自由度有相当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中国整体的“软实力”,关系到中国能否真地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如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城,以儒家经典为基本资源,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通过对儒经的新连释,赋予新内涵,
南怀谨先生正是以他本人深厚的修证功底来理解“仁”的道境。除了他在书中的“以经注经”、“经史合参”等方法之外,笔者认为上述“辨正”合理性的根据,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体悟比证方法。读《论语》需要配合人生的阅历、历史的经验去体会,透过语义,找到思想、道理的真谛。否则,根据字面意思曲解真实内义,就会造成“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陷入“文字障”中。而且,孔门学问也的确有其内在的心性修养境界。只有以圣解圣,推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