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平原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与建议

来源 :2005年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以下简称淮河区)平原区面积20万km2,地下水资源量273亿m3,可开采量203亿m3,其中,淮河~江苏准安~废黄河河口段(以下简称淮河~江苏废黄河)一线以北区资源量233亿m3,可开采量182亿m3.2000年该线以北平原实际开采地下水178亿m3~197亿m3(以南区地下水尚未开采),已相继发生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生态环境地质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其造成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反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采用年水位升幅累积法、前期影响降水量法和趋势线确定水位升幅法三种方法计算,得出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经计算表明,用此方法求得的降水入渗系数基本符合理论规律,影响降水入渗系数的主要因素有降水历时、降水量、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颗粒大小等.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上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紧张、污染严重、地质灾害影响大等问题,并且对工业、农业和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是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基本方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工作和水资源环境保护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新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内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地下水、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成因之间的关系对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太原市地面沉降为例,分析了地下水因素与地质环境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地下水开采与土层压缩性对地面沉降的控制.
喀斯特地区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高度复杂性,给地下河系统的水资源量评价带来许多难题.本文在分析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形成、分布和运移特征基础上,认为目前用于地下水评价的主要方法都不太适用来解决地下河系统水资源量的评价和预测问题.作者比较地下河与地表水多方面的相似性后,建议引入现代水文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型来解决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问题,并分析了可能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作者认为,针对岩溶水资源的特征
淮北平原浅层水和中深层水以50~60m深度为分层界线.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浅层水自上游到下游呈HCO3·Ca·Mg-HCO3·Cl·Ca·Mg和HCO3·Ca·Mg-Cl·Ca·Mg变化趋势,前者符合径流途径上的自然变化,后者加入了人为影响(污染)的因素;中深层水以HCO3-Na为主,有部分水样呈HCO3·Cl型,中深层位的地下水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所以Cl的富余是浅层水混入的结果.同位素测试结果
黄淮海平原(河南部分)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城镇乡村密布、人口集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环境.本文论述了黄淮海平原(河南部分)400m深1度内地下水赋存的含水层、原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劣质地下水(咸水、高氟水)及次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污染地下水的分布,对黄淮海平原(河南部分)浅层地下水主要超标污染因
本文从地层岩性、区域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多方面对武汉市区地热资源的赋存条件予以了分析,从武汉市区具备"源"、"导"、"储"、"盖"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方面论证了存在地热资源的可能性,并从武汉市区寻找地热资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方面,指出了武汉市区地热资源远景地段,为武汉市地热开发指明了初步方向.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低地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商品粮基地.要保证这个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文从地下水储存空间、运移条件和赋存规律,阐述三江平原含水系统的岩性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边界条件、功能特征.对地下水流动系统进一步划分为区域流动、中间流动、局部流动三个亚系统,并对其特征进行分别阐述.得出了地下水径流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径流强度减弱,水交替缓慢迟滞的结论.
断裂裂隙型地热田热储为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带,呈脉状或带状,地热田属深循环地热增温型一次元加热模型,受断裂构造控制,其各向异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热储参数的差异,因此,对该类型地热田进行相对符合实际情况的地热资源计算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外地热资源计算评价方法很多,但对断裂裂隙型地热田一般未考虑其各向异性,即未考虑热储参数的空间变化;本文以英山地热田为例,在建立热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热储法、
本文利用了近20年来黄淮海平原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环境监测新资料、新成果,对黄淮海平原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并结合本区环境地质问题现状,提出了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评价结果显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开采程度最大达363.11%),诱发了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污染等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平原区内已形成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