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770例因原因不明肝病就诊的儿童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调查导致肝损害的代谢性疾病的种类及临床表现,探讨几种主要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干预方法。结果,770例肝病儿童中,374例(48.57%)为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肝损害。
【机 构】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100034
【出 处】
:
2011年第11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770例因原因不明肝病就诊的儿童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调查导致肝损害的代谢性疾病的种类及临床表现,探讨几种主要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干预方法。结果,770例肝病儿童中,374例(48.57%)为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肝损害。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FTO、APM1、ENPP1基因SNP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方法:6-18岁肥胖/超重组儿童458例,正常对照组231例,测量身高体重;测定FPG、FIns、TG、TC,计算HOMA-IR和QUICKI指数;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FTO rs9939609、rs1421085、APM1基因SNP276 G/T、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生化和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脂素基因2(LPIN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的关联性。方法:超重肥胖组儿童青少年465例、正常对照组24l例,采用PCR+Taqman-MGB探针技术进行TCF7L2基因SNP rs7903146和LPIN2基因SNPrs3745012基因分型,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肥胖/超重组、正常组的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之间代谢指标的差异。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肥胖、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对中小学生共3591例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谷丙转氨酶、胰岛素等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正常组、超重、肥胖组的ALT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随着BMI的增加,男女童ALT水平均呈上升趋势。ALT与体重指数(BMI )、腰围、甘油三酷、胰岛素抵
通过体外培养INS-1细胞的并分组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OA)对大鼠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并初步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GSK-3 β)抑制剂在INS-1细胞脂性凋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PA可引起INS-1细胞凋亡,机制之一可能与ER Stress有关,且CHOP上调在工NS-1细胞
通过体外研究和体外研究的方式,构建携带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Ad—IGF—1)在体外对胰岛β细胞即RINm-5F细胞系,以及体内对NOD小鼠胰岛炎和胰岛B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南宁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WC)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探讨WC在儿童青少年MS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南宁市14所中小学中抽取6~18岁儿童青少年7893人,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肥胖。测量所有对象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并计算BMI,生化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目的:了解儿童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儿童医院2002.1至2010.12间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肉瘤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织细胞增生症,紫癜性肾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肾病综合征病例9657例,按照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继发性糖尿病。计算不同病种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将原发疾病根据治疗分为两组,一
目的:观察自体HSCT治疗儿童T1A的有效性和潜在的副作用。方法:取得HSCT资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初发T1A儿童胰岛功能检测证实存在残存胰岛素分泌能力。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采用环磷酰胺+G-CSF干细胞动员,采集CD34+细胞,环磷酰胺+ATG免疫清除,干细胞回输等处理。记录不良反应。现报告其中随访时间超过12月的移植7例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1)移植后血糖变化:移植后坚持糖尿病饮食、规则运
目的:对中国汉族1型糖尿病的KIR及其配体HLA-C基因类型进行研究。方法:对2591型糖例尿病患者和262名健康正常对照儿童行KIR基因及其相应配体HLA-C基因分型。结果:在1型糖尿病和正常对照中,KIR的基因型在两组中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1型糖尿病组中,HLA-C 1基因和HLA-C2基因(边缘相关)发生的频率较高。组合基因型2DL2-/HLA-C1+、2DL3+/HLA-C1+和2DS2-
通过对1例二氢喋呤还原酶缺乏患者的临床经过、生化特点、酶学分析的回顾,结合文献对本症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与脑叶酸缺乏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