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下的严格管制与市场培育之间--中美汽车业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制度理性评析

来源 :北京市法学会,天津市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重庆市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快速增长与城市空气污染与低碳联系密切.本论文认为传统能源汽车业在能耗、油品以及尾气方面需要政府强制性规制,同时反对垄断企业影响标准制订、并且通过解决执法不严等问题来规制并转化传统市场,总之需要严格规制.新能源汽车则存在着政府补贴政策等扶持力度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及消费便利不足等问题,总之需要更充分的培育.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市场关系,更需要相反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工具选择,对于前者严格规制,对后者悉心培育.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行为侵害的利益具有多元性,行政罚款不足以弥补这些利益的损失,因此附带民诉具有必要性.为维护国家利益,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可以提起附带民诉;为维护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受害主体可以提起附带民诉;为维护社会利益,检察机关、环保部门和有关环保组织可以提起附带民诉.附带民诉的被告应当以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判断标准,而不限于刑事被告人.刑事证明不能免除附带民事证明,但附带民事证明的部分内容可简化.在具
所谓环保禁令,又称环境诉讼中的临时性措施,是指在环境诉讼的裁判决定宣告之前,由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基于当事人的申请,要求污染环境的行为者停止实施其继续危害环境行为的一种民事裁定。传统诉讼中事后赔偿等救济方法无法及时制止环境污染行为.为了应对环境污染难题,有效化解环境纠纷,保证诉讼保全制度在环境诉讼中的确切落实,应当借鉴国外的环保禁令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手段上的突破与创新.首先,诉前环保禁令以环境侵权行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严重雾霾天气已经引起国家最高层的高度关注,如何应对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国家课题.在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然要求,司法在其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国已经建立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领域,面对日益增长的环境行政纠纷,也应当建立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以更好地监督和保
司法公开,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裁判文书作为审判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司法公开的应有之义.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最高法院与地方各级法院均对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展开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本文试从实证分析入手,立足现实数据与问卷调查,就裁判文书公开存在的价值和隐忧展开分析探讨,并通过介绍梳理国外经验和做法,提出从完善公开范围、打造精品文书、及时应对舆情三方面出发,切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大批农民工离开家园涌入城市,为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犯罪的现象也不断涌现.诱发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权利失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权利失衡所引发的农民工犯罪问题,对其预防控制的一个理性选择是以平衡权利为切入点的综合治理.
我国的四个直辖市无一不是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的大型城市,在我国逐渐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流动,大面积的基础建设都不可避免地涉及重大项目的决策.由于重大决策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巨大,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影响力颇大的事件,关于"公众参与"的话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如何改进城市治理过程中重大项目的决策方式?如何从公众参与角度来改进直辖市社会治理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也引发了笔者的
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手段多样,可以以个案裁判的方式定纷止争、化解矛盾进而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价值导向;可通过司法解释填补法律漏洞、细化法律实施进而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变动;可借助总结司法审判过程类型案件的审理思路、普遍性问题及其防范方法等司法调研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调整提供信息支持;还能够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将司法的观念、判断延伸至个案审理之外.为使讨论集中并富有成效,本文仅选取其中的一种手段——司法建议
自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已经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但由于法院的重要职能为审判,着重对个体间纠纷的化解,因而对于司法在国家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法院司法对于国家治理的社会化参与,却少有著作提及.本文笔者注意到,法院除了案件审判,司法建议工作也成为法院的常规工作,法院已经把发送司法建议作为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化途径之一.故本文以司法建议为切入点,通过对法院发送司法建议的动因及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推论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背景下,法治化是我国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法治社会,根据法治的基本要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不仅要求社会治理法律制度本身是良好的法律,即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符合正义的要求,而且要求社会治理法律制度能够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得以有序运行.换言之,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应社会治理创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有机统一.
民国时期的华北地区虽然有着大量的雇佣关系,但关于雇佣纠纷的资料却不多见.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当时的农业雇佣市场中存在着雇主与雇工间的相互治理机制.通过此种互治机制,主雇之间有效克服了易引发雇佣纠纷发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最大限度上维护了乡村雇佣市场的良性发展.民国时期乡村雇佣市场的此种互治机制对于当今农村劳务市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