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小鼠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第一届华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北京地区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豚鼠骨骼肌匀浆诱导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模型;2.观察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外周血及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探讨调节性T细胞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关系.方法:1.豚鼠骨骼肌匀浆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EAM)的建立: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PBS+CFA免疫6周,EAM组予豚鼠骨骼肌匀浆+CFA免疫6周.所有实验动物均在第1次和第2次免疫注射同时进行百日咳杆菌原液腹腔注射.结果:豚鼠骨骼肌匀浆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的临床评分为1.65±0.640EAM组CK、AST、ALT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KMb升高不明显(P>0.05)。EAM组前后肢的重收缩波幅、轻收缩运动单位时限及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仅后肢轻收缩波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EAM组轻收缩运动单位多相波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建立了理想的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模型;Treg细胞参与了特发性炎性肌病的病理过程,为其免疫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于慢性应激模型和运动疲劳模型大鼠的海马5-羟色胺含量测定,5-羟色胺1A受体的mRNA表达的对比研究,探讨慢性应激过程所致中枢性疲劳与运动疲劳在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大鼠慢性不可预测性应激模型及运动性疲劳模型;应用大鼠轨迹追踪系统对不同应激时间大鼠进行活动量观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进行5-羟色胺含量的测定,应用RealtimePCR方法测定5-羟色胺1A受体的mRNA的含量.结果表
本文报道2例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2例均为青年女性,突发肢体无力,伴头痛发作,既往均有多年头痛病史.例1头痛发作前无视觉先兆,症状为头痛、偏侧肢体无力伴感觉减退及言语障碍.例2既往多年头痛后一侧肢体无力发作史,本次发作头痛为肢体无力发作之后出现,头痛发作曾有视觉先兆.2例均无家庭成员类似发作史.辅助检查头CT、MRI、CTA均未见异常,例1发作时TCD示局部血流流速减低.排除其他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本文重点探讨对VD和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出VD的诊断思路为两步:首先确定是否为痴呆,
卒中后运动功能是否可以恢复及恢复的程度,一直是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治疗以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给予一定的任务,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累及运动功能区或传导通路的患者脑激活区、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的特点,探讨运动区激活区、运动功能连接与患者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Mimics三维重建血管能够了解血流状态,但是在重建条件是必修将MR图像中血管和周围组织分割开,同时也要保证重建部位图像没有空洞,直接用Mimics提供的图像处理工具对每张图像经行修正较为困难,同时也难以标准化处理.本研究提出一种将MR颈动脉图像进行预处理的方法,使得能够满足Mimics重建条件,并且能够进行标准化处理大量MR颈动脉图像,以便符合医学统计研究.方法:采用二值化图像分割与Mat
本文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脑卒中/TIA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5例急性脑卒中及TIA病人,对病人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研究中安大略省的数据进行比较.安大略省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安大略省的11个卒中中心的35
本文旨在探讨TCD与MRA在颅内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选用TCD对79名疑似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探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观察收缩期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Vm)、脉动指数(PI)及动脉的血流方向和多普勒声频及频谱;同时进行MRA检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TCD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筛选手段。
目的:分析和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复杂临床表现的认识水平.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作者医院收治并经分子诊断确诊为DM1的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27例有阳性家族史.首发症状以握拳后放松困难最常见(24/45).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的发生率分别为95.56%、93.33%、7
目的:研究硝基呋喃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PN)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5例硝基呋喃类药物致PN的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充分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呋喃唑酮致PN多为长度依赖性多发性PN,以薄髓或无髓神经纤维为主,后累及运动、感觉有髓神经纤维,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疗程有关.呋喃妥因致PN为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性PN或非长度依赖性小纤维神经病或神
目的:报道一名10岁的中国汉族男孩同时携带PMP22和dystrophin的突变.方法:对患者采用了临床体格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研究,肌肉活检和MLPA进行了基因检测.还采用了dystrophin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进一步基因检测并进行了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具有CMT和DMD两种疾病的表型特征,通过MLPA进行的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在PMP22基因具有遗传自其父亲的重复突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