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220例

来源 :第二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内镜下治疗的适应症在不断拓宽。消化道息肉是指隆起于黏膜表面并向消化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内镜下高频电凝切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体会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关于反式脂肪酸在膳食中的作用已经争论了许多年,对人体有益、无益还是有害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团体关注的焦点,而近几年,随着国际组织对减少膳食反式脂肪的提议以及美国等国家在营养标签上对反式脂肪强制标示等政府措施的出台,关于反式脂肪酸的争论似乎终于有了一个结论:反式脂肪酸有害健康,因此在膳食中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鉴于此,本文就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安全问题与国际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油菜花粉中的脂质,研究萃取物对高脂血大鼠的降血脂效果。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低剂量萃取物组、中剂量萃取物组、高剂量萃取物组。药物和花粉萃取物灌胃,四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和肝脏指标。结果:油菜花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是以α-亚麻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油脂。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不同含量的花粉萃取物可以不同
大肠粘膜锯齿状病变包括兼具异型性的增生性息肉(SA)、发生于右半结肠的无蒂锯齿状大息肉(特殊型SA)及无上皮异型性的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息肉)。本文介绍了大肠癌发生的“锯齿状息肉癌变”过程,分别分析了细胞增殖、基因突变、微卫生不稳定、表型遗传改变与锯齿状息肉癌变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选择惠东县作为研究现场,介绍广东省一个完整社区人群大肠癌的患病和发病情况。同时使用高危人群大肠癌筛检和粪隐血试验筛检两种方案筛检,以探讨广东社区人群中大肠癌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课题对HP,SA,AP的内镜下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生物体视学技术研究其定量病理学意义以及对相关的基因编码蛋白分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探讨HP,SA,AP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SA的可能癌变机制和癌变潜能,为SA的定量病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及指导临床做出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处理提供依据。
一般认为UC与遗传、环境及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免疫因素在UC发病中的作用最为肯定,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转录因子,STAT家族作为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发生作用的信号通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STAT4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UC的发病机制。
克罗恩病是一种以全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多因素、多基因决定的疾病。CARD15蛋白在对细菌脂多糖类(LPS)发生的免疫反应中起作用。然而,当CARD15基因发生突变,其所编码的蛋白结构发生改变,就成为克罗恩病发病的风险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实验,分析了CARD15基因突变与中国人克罗恩病易感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呈现上升势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除了刺激免疫和促炎症反应之外,还通过旁分泌途径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分化、浸润和转移,以及抑制肿瘤细胞P53依赖性的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检测MIF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MIF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生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2%,占消化道肿瘤的1%~4%。同时,由于其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在出现并发症前易被忽略。本研究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27例,并就小肠肿瘤的并发症作了介绍。
化学性结肠炎是由于使用肥皂水或其它去污剂、药物等灌肠以及消毒剂直接造成肠黏膜损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腹痛、血性腹泻、里急后重等,戊二醛是目前对医疗设备进行彻底消毒的最常用的消毒剂,广泛用于内镜、呼吸治疗仪器及透析液输送设备的消毒。国外已有戊二醛清洗不干净残留在内镜管腔中造成直接肠黏膜损害,引起化学性结肠炎的报告,我国则报告较少。本文就戊二醛所至化学性结肠炎内镜检查与临床治疗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