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寒潮天气的诊断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infob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NCEP格点资料,对2008年12月3日到5日河北省出现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采用物理量、湿位涡诊断分析等方法,从冷空气的移动、发展及其寒潮天气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空冷平流的动量下传增大了地面温度梯度,有利于地面气温降低,对这次寒潮的发生作出了贡献;湿位涡负值区的移动、演变较好的反映了冷空气的发展过程,并与高空冷平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近地面层陡峭密集区表明本次寒潮过程中高空有对流不稳定层结相配合,从而表明此次大风、降温天气具备相应的动力与能量条件;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为地面大风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因素,造成了强烈的大风天气的出现。
其他文献
利用白银市及周边19个气象站和10个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白银市降水气候资源的状况。结果表明:(1)白银市年降水量分布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气候差异大。受地形影响,有一条干舌伸到境内,与周边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70~150mm.根据250mm的等值线,景泰县、白银区、靖远县西部为干旱区,会宁县、靖远东部、平川区为半干旱区。(2)作物生长期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92[%]~96[%],其空间分布与
利用近20年来NOAA-AVHRR的NDVI数据,结合中国西部温度和降水的季节资料,采用EOF和REOF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西部近20年的植被活动特征。结论是:中国西部近20年植被季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这反映了气候变暖使植被的生长期提前并且延长。但区域季节演变存在不一致性,整体植被演变存在4个较显著的区域和8个(春、夏)、9个(秋)小中心。其中大部分中心的植被活动有增加趋势
基于石羊河流域九条岭水文站径流量和祁连山南、北坡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9a来径流量变化趋势、突变、年内分配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9a来石羊河流域上游产流区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冬、夏季减少趋势大于秋、春季;90年代径流量衰减明显,特别是年、春、夏季出现明显突变;年径流量补给主要以汛期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比例在逐渐增加;上游产流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径流量与6~9月
通过对玉米单株干物重变化研究得出:玉米单株干物重营养生长以前呈指数变化,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呈直线变化,年内变化表现为缓慢增长至快速增长趋势。增长率呈“S”型曲线变化,抽雄普遍期增长速率最快。年际变化在不同气候年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在营养生长期对干物重影响较小,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各个发育期的干物重年际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干物重积累的多少主要与七叶至抽雄期降水和抽雄至乳熟期≥10℃积温密切相关
利用潮州观测站的1957-2008年52年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和大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表明潮州市暴雨日数的增加趋势不明显;使用MHF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暴雨强度,发现暴雨强度存在2~4a尺度和13~15a尺度的周期振荡。造成潮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前汛期为锋面(冷峰、静止峰)、西南倒槽、低涡、急流、高空槽、切变线等,后汛期为热带气旋、ITCZ、东风波等。
应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Cressman客观分析方法,得到中尺度客观分析资料,对2007年3月2~5日河北省大范围罕见的暴雪天气其进行诊断分析。其主要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低层低涡和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边界层东风急流为暴雪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此次降水过程,河北中南部经历了从降雨到降雪再到降雨的转换,其中暴雪过程与降水前期和后期的降雨过程相比饱和湿度层更加深厚、低层冷空气更强、
应用湿位涡理论及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2007年3月3-4日河北省北部出现的罕见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来槽和地面气旋是造成大范围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雪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1MPV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2MPV负值区中。由于等seθ线变得陡立密集,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2MPV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导致下滑倾斜涡度发展是形成此次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2008年5月3日河北省衡水市发生的局地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高空低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属于低涡冷锋型。地面冷锋、高空低槽、切变线是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特别之处是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是河北省冰雹天气系统中很少出现的完整的、深厚的、高空三层呈“后倾”的低槽。影响路径是衡水近几十年从没出现过的偏南路
对2007年7月3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不稳定指数的变化和θse的水平、垂直分布反映了不稳定能量积聚和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温度平流和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反映了强对流发生前大气的热力、动力特征;散度、垂直速度随时间的垂直结构的变化,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着动力触发作用。高低空风场的配置和通气管指数可以判断垂直风切变的大小,是决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条件;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移向
河北省2009年5月9-1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单次过程降水使降水区域5月上旬雨量偏多5倍以上,10个县(市)超过历史同期最高值的50-138[%],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和单站要素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强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偏东路径强冷空气长时间交绥是主要原因,强而持续的偏东风对此次暴雨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