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3年5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四个季节在黄河三角洲临近海域开展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鉴定出贝类36种,占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的60%,隶属2纲、9目、25科、33属.春季,平均生物量为208.54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228.25 ind/m2,最大生物量分布于17-3号站位(2681.44 g/m2),最大栖息密度分布于8-3号站位(75178.67ind/m2),最小生物量和最小栖息密度分布于7-1号站位,该站位贝类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0;夏季,平均生物量为272.5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958.62 ind/m2,最大生物量分布于18-3号站位(2410.77 g/m2),最大栖息密度分布于10-3号站位(16298.67 ind/m2),最小生物量和最小栖息密度分布于7-1号站位,该站位贝类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0;秋季,平均生物量为215.7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114.27 ind/m2,最大生物量分布于17-3号站位(1253.01 g/m2),最大栖息密度分布于10-1号站位(7370.67 ind/m2),最小生物量和最小栖息密度分布于7-1、7-2、7-3号站位,该三个站位贝类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0;冬季,平均生物量为299.40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620.84 ind/m2,最大生物量分布于9-3号站位(3994.88 g/m2),最大栖息密度分布于2-3号站位(7808 ind/m2),最小生物量和最小栖息密度分布于6-1号站位,该站位贝类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0.在垂向分布上,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春夏秋冬四季大小顺序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而贝类的平均栖息密度并未呈现如此的规律,除秋季外,低潮区的平均栖息密度均大于其它两个潮区;从季节变化来看,平均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平均栖息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潮区优势种,高潮区优势种有樱蛤、光滑河蓝蛤、泥螺,中潮区优势种有樱蛤、光滑河蓝蛤、四角蛤蜊、托氏瑁螺、微黄镰玉螺,低潮区优势种有樱蛤、光滑河蓝蛤、四角蛤蜊、文蛤.
其他文献
海洋渔业可捕量的确定是限额捕捞的前提。南海渔业资源种类较多,无明确目标鱼种,产量统计不够完善,可捕量难以用传统方法评估。本研究以南海区渔政局产量统计和渔业种群生活史特征参数为基础,利用Cateh-MSY模型对南海区渔业总可捕量以及10个重要经济种类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 表明,南海区渔业总可捕量为267万吨而2014年产量为357万吨,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从评估的10个重要经济种类结果来看,这些种类
会议
本研究利用Simrad EK60科学探鱼仪(38 kHz)于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采集的南沙和中、西沙海域渔业声学数据,结合中层拖网取样,采用回声积分法研究了南海中南部中层鱼的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显示,2014年春季中、西沙海域9次中层拖网作业共捕获和鉴定鱼类和头足类79种,隶属于3纲16目37科60属,其中硬骨鱼纲的种类最多(65种),鞘亚纲次之(13种),软骨鱼纲1种,硬骨鱼
根据2012年9~12月所罗门群岛海域采集的353尾黄鳍金枪鱼样本,分析其渔获群体组成、摄食强度、胃含物饵料种类组成以及不同个体大小的摄食差异等摄食生态学参数.结果表明:所罗门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雌性个体平均叉长明显小于雄性个体(P<0.05).9~12月摄食强度逐渐降低,空胃率高达49.9%.性腺不同发育阶段和个体大小对其摄食强度影响较为显著(P<0.05),但雌、雄个体间摄食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
海洋哺乳动物鲸豚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海域,由于鲸豚类捕食灯光诱集的鸢乌贼等渔获目标种类,容易被灯光罩网误捕。在渔民中走访调查发现,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作业过程中误捕到鲸豚类的情况很常见,多数渔船均有误捕到鲸豚类的经历。为保护南海外海鲸豚类,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利用2种类型的鲸豚类声学驱赶设备“Fumuda Pinger"和“DID 01”,先后随灯光罩网渔船开展了2个航次的海上现场试验,并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2014年3月-2016年6月对珠江全流域12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20,283尾,隶属于138种21科8目。鲤
会议
渔业资源科学调查常用于收集高质量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数据以进行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资源调查设计优化十分必要,其有助于在经济有效的采样努力量下提高调查估计量的精度。对于估计单鱼种资源量指数、类群资源量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主的多目标渔业资源调查采样设计,本研究应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评价和优化了分层随机采样设计的分层方案和采样努力量。在不同月份,对于不同调查目标,分别比较了不同分层方案设计的表现。对于大多
目的:了解黄河三角洲东南部、黄河入海口以北及黄河三角洲西北部的三个潮间带渔业产区软体动物在不同潮区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种类组成、分布、丰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的差异,为更加合理的利用与保护软体动物渔业资源开展此研究。方法:在黄河三角洲东南部、黄河入海口以北及黄河三角洲西北部的三个潮间带渔业产区各设置代表断面1条,于2014年5月、7月、9月和11月对软体动物的种类、生物量、丰度以及优势种在不同潮区和
会议
为获知台风在中国南海传统渔场的活动规律,以满足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安全生产及渔场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本文利用1959-2014年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选取分析了56年间影响我国南海22个传统渔场的台风活动特征.结果 表明,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生成源地为西北太平洋海域和南海海域内,其中67.24%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有2类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台风频数约有10.
北太平洋公海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并持续到现在的重要远洋渔场之一.为了解其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2007~2012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显示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CPUE超过2 t/d,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位于15
根据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近期(2010-2015年)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十足目与口足目)的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上述2个名录,应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研究了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结果 表明:黄渤海新增分布种10种.近期调查捕获甲壳类共93种,隶属于2目39科66属,对虾科、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