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资金来源与筹措方式探讨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丰富的热量资源、充沛的降水,为生态系统发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生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各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土地利用改变、森林资源利用、海岸带开发、环境污染等导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退化加剧。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协调,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尤其紧迫。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环境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相关主体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中心内容之一。本研究根据海南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分析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群体,为明确生态补偿责任提供依据;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按照受益群体享受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征,评价各类受益群体的支付潜力,并进一步分析各群体的支付承受力;根据补偿方式要求,研究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管理、支付方式与支付渠道。从可操作的出发,海南生态补偿机制中政府财政应是主要支付者,其次为享受生态服务功能的企业和个人,目前主要是水电企业、用水企业、城镇居民、旅游者等。根据“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原则,省政府应当从财政收入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偿,还应将资源补偿费、排污收费、水土流失治理费按一定比例作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对于企业和个人,可以以水资源和旅游门票作为支付载体,由水电企业、用水企业、城镇居民、旅游者等生态环境受益群体缴交生态补偿费。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地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此指出,近年来,庆阳立足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创新,大力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香包产品和特色文化品牌。全面创新发展模式,整体推进了香包文化产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庆阳市文化遗产定位的分析,笔者指出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误区总的来说为:抓小失大,以偏概全,未加强基地建设。并提出建设五大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促成文化产业大开发应以该市西峰区“南佐”文化遗址为主,开发黄帝族文化、打造全国思想文化发源地基地、打造秦文化基地、打造义梁戎文化基础、打造以香包为主的女锅文化基地。
本文就就如何认识和理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理性保护的关系,全力建造庆阳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步人良性发展轨道,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完善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机制为出发点,在这里首先解决的应该是提升认识和理顺思路。在认识方面,应该分清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一,产品不等同于产业;二、民俗文化产品不纯粹是精神产品,这里即包含对民俗文化产品内核的定义,又包容着其产品的市场价值取向。并指出科学地对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注重思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资源合理配置的生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与文化企业联营机制的建立和完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迅速蜂起,在国内引起了重视,必将对庆阳的民俗文化产业带来冲击,同时,也将引导着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向创意方向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庆阳市应首先在业态重心上超越,其次在发展阶段上超越,第三在形象上超越。并指出民俗文化产业向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有“人”、其次,要有“市场”、第三,要有“政策”、第四,要有“勇气”。
本文通过研究环县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状,笔者指出项目争取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机构职能发挥不够、文化品牌保护不够是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外宣传力度、人才培养步伐、产品销售规模、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机构职能作用、提升文化品牌资质是主要的解决对策。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认为庆城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应充分挖掘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窑洞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开发中医药文化遗迹和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借助文化资源加快人文景观“突围”。
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命题,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中,要树立一种“警惕心”来时刻监视着工作的进展,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意图所在。客观地说,民族文化是泛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但本文取其狭义,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并指出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是民族立足的根,生存的魂,是对民族自身的保护,是民族自身的发展。同时,笔者认为引起民族文化保护开发过程中产生间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文化自
一方民俗,是一方地域区别地域最鲜明的文化标志。民俗的根系扎在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深处。单就陇东地区的道教文化作以简单的介绍就可以证明本文的命题。笔者在此指出民俗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宗教信仰带动了民间艺术的滋生和发展、以国家政治权力改变或废除民俗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平常说民意不可违,其实民意也包括民俗的内容。基于以上叙述和认识,笔者对建设庆阳文化大市的宏伟目标的一些具体策略上提出应重视春节以外的节日
本文通过介绍香包猪龙的来源,笔者指出庆阳(正宁)香包猪龙的存在是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遗存,并且传承不衰地表现在庆阳的姊妹民间艺术之中。大量猪龙原型的“花样”的存在表现了先民猪崇拜、龙文化的源远流长,综上所述,猪龙香包是原龙型态的一种,是龙的一种,猪头龙身是不同民族的图腾复合形成龙与图腾神复合的多种变体。它揭示了龙文化的古老、深远、神秘和从民族大融合中走来的轨迹。其象征诚实、奉献、吉祥、如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