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喻的知识伦理:演变与反思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它通过对认识对象共性的提取,以"化生为熟"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掉隐喻成分的教育学语言,就变成了一种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直白话语。隐喻,也是一种概念的生成机制,通过对同一事物不同属性的摹写,即获得了对事物不从层面本质的认识。教师隐喻的实质就是试图通过隐喻思维来描绘教师形象,言说教师的本质。但不同时空和文化土壤中所形成的教师隐喻都依据一定的价值、道德理想追求以及思维逻辑,即依据一定的知识伦理。每一种教师隐喻都有自身所蕴含的伦理性,而每种伦理性又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遵循的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和要求。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所谓体现教育"新主张"、"新理念"的新观点,诸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就是儿童自身经验的建构"等等。站在分析教育哲学的学科视角与立场,不难发现此类说法缺乏学理依据且经不起推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之说不仅违背了逻辑学上关于同一律的基本要求,而且犯有哲学、教学论和语法等严重错误;"没有不会
从2012年开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迎来又一革命性巨变。伴随着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MOOCs风业已风靡全球,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加入MOOC这一网络教育传播媒介,注册使用MOOC的学习者也与日俱增。笔者在均等视域下积极肯定其带来的革命性便利的同时,也总结探究其存在的不足,如:高退出率、网络情感缺失等问题。因此,综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各自特点运用到现代教育中,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信息革命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引起的信息化的变革,并且伴随着生产体系的飞跃和生产力的发展,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社会的变革也必然影响着教育。在信息革命的新背景下,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适应迅速改变的外部环境,信息革命也自然而然地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市场迎来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人力资源面临着失业与闲置。对于这种现象,单一化的学习方式
会议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学传承变革涉及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上需要将前代的理论当下化,在空间上需要将异域的理论本土化。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到杜威教育理论,二者的差异、对立被广泛研究并得到认同,甚至到了被夸大和误解的程度,造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层面的双重困惑。若仅仅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紧张与对峙、差异与分歧,看不见他们之间的广泛共识,教育理论就失去了发展的起点,教育实践就可能在非此即彼方思维中走向困境。
中国教育学学科在引进与创生的百年发展路径中,面对传统与现实、外来与本土、学科内部与外部异常繁杂的关系碰撞,走出了一条由"西化—中国化—中国教育学"的曲折演进历程。在学科发展从殖民化到独立性追求的一百年里,中国的教育学如何能够摆脱殖民化的危机、避免急功近利的"应用性"心态,澄清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重新设立教育学的价值维度,创建以"中国教育学"为价值选择的学科发展路径,是未来教育学扎根本土与价值创生的存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教育,随着人们对知识、社会、教育的理解的加深,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梳理与分析,会发现一些遗留问题,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凸显,教育观念的着重点定位,教育管理模式的方法探讨以及师生之间如何定位相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传统教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正确对待。它所留下来的特点有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也有腐旧的,有值得当前教育保留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正在成为深化和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进步力量,教育改革者的后现代觉悟和后现代教育思维能力是影响其教育改革先进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品性与才能。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是在过程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思维;其起点是对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其目标指向是增进人的后现代品质、培养后现代人,建设更加美好的后现代教育世界;积极建设思维、有机思维与生态思维、过程与事件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等是
中国教育学的变革之路是一条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西方化走向本土化的道路。在变革的过程中,新与旧的对立、他者与自身界限的确立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而这种古今之争、中西之别又似乎是一个时间的困境和问题。透过时间的视角,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学变革内在的时间逻辑,这些时间的逻辑构成了教育学变革以某些方式所必然发生的依据。这些时间逻辑体现为"时间的新=价值上的进步"、"时间的同质化"、"历史的总体化"。
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在晓庄试验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教育模式,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等重要教育主张或观点,从而打破了一切伪知识和知识私有的牢笼,让身处农村远离教育的劳苦大众也有了接受教育获得文化走向现代文明的机会。同时,他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见解,如"乡村教育是
在教育学领域,自20世纪以来,我国就开始有教育家或教育学家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教育问题,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胡德海先生明确提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并且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具体化,即"教育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和社会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