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与四轮转向综合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某微型车建立起虚拟样机模型,同时对样机模型进行简化提取其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一致性。在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控制器的设计研究,包括变论域模糊主动悬架控制、四轮转向控制、主动侧倾杆控制以及上述三者的综合协调控制,结合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在平路面拐弯、不平路面拐弯和侧向风干扰工况下的仿真试验,表明综合控制后的车辆在操稳性、平顺性和鲁棒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建立了具有迟滞存储记忆功能的可变线性制动器模型,由此提出单轮车辆制动系统模型。而后针对ABS这一强非线性系统,设计具有两个输入、四个修正因子的模糊逻辑控制器,以期跟踪特定路面条件的最佳滑移率。并采用遗传算法对该控制器的模糊变量的隶属函数参数和四个修正因子的取值进行了优化。最终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逻辑控制器大大地改善了常规模糊控制器的性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发动机室罩抬升技术是改善汽车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的有效措施。首先建立研究车型前端车身的有限元模型,按照2003/102/EC对其行人头部保护性能进行仿真评估及模型验证。然后对该车型的Euro-NCAP头部保护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风窗玻璃下边缘和A柱下端是头部失分的主要区域。设计了一种主动式发动机室罩,可以在发生碰撞前约0.4s开始向后上方抬升发动机室罩,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有效改善车身的行人头部保
在驾驶员考试科目三中,换档动作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改造传统的机械式变速器使其实现换档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非接触式红外检测档位的方法,通过对换档动作进行检测得到5档变速器的6个不同档位的检测。通过载波发送编码信号进行抗干扰设计,可靠性高;由于档位检测是驾驶员考试系统中的一个模块,该系统采用车载CAN总线网络设计,使系统中各模块组网方便,最后的档位通过CAN总线发送到主控CPU。
当今的汽车,采用了电子控制单元ECU来控制发动机、变速箱、车身以及其他车载设备,大量的物理参数直接影响汽车性能的好坏,这导致了在ECU软件中使用了大量的控制调节参数。标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得这些参数最优化。只有使用一个高效的ECU标定系统,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可靠的标定结果,文章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ass-Thru方式的SAEJ1850通信协议的ECU标定系统,并结合车身控制模块BCM来验证ECU的标
针对现有基于AFS/DYC的车辆底盘一体化控制系统中,两个控制输入之间切换方式过于简单,提出一种基于广义预测理论的车辆底盘一体化算法。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状态变量以及AFS/DYC控制输入整合于优化控制目标函数。通过实时协调多个控制输入权重,调节AFS/DYC子系统在底盘一体化控制系统中的比重。该算法避免了无法连续协调AFS和DYC输入的问题。仿真表明,采用该算法能够实现AFS/DYC双控制输
本文根据底盘虚拟试验的R&H仿真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估,以基准车型、改良车型、同等竞争车型为典型案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为改良车型提出适当的分析和评估,为改良车型进入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同时可为下一步实车试验提供一个宝贵的参照分析评估报告。
混三五百分位女性假人的颈部标定用蜂窝铝价格昂贵、依赖进口,且由于其颈部减速特性指标众多而导致实验的成功率较低,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浪费。本文建立了Hybrid-Ⅲ5th女性假人头颈部有限元模型,通过30组仿真数据与前期试验结果比对,颈部在10ms,20ms,30ms三个时刻颈部减速度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3.69%、6.77%、4.29%,表明所建混三五百分位女性假人颈部标定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
为了改善汽车的抗侧翻性能,建立考虑悬架和轮胎侧向变形影响的改进的汽车侧翻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关于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系数的调整策略。通过对某一款SUV的仿真试验验证了该调整策略的有效性,同时还研究了前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对侧翻倾向的影响。
本文在Matlab/Simulink和dSPACE开发环境下建立车辆系统模型和驱动防滑系统(ASR)控制器模型,实现了“V模式”开发流程下的快速控制原型(RCP)过程及道路试验。“V模式”开发流程克服了传统开发方法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软硬件并行工程需要的缺点。本文的研究工作为ASR的控制逻辑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发及试验验证平台,对ASR的件快速开发与控制逻辑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对某汽车的仪表罩进行CAE成型分析,优选进浇方案,并且利用正交法来优化工艺参数,获得最小的翘曲变形量,最后讨论了保压压力与翘曲变形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