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阜宁强龙卷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空军中期落区预报业务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阜宁的强龙卷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西风带系统携带干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黄淮东部,造成该区域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流层中低层高温高湿,地面风场气旋性辐合以及强的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龙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与非龙卷类强天气相比,此次强龙卷的发生对热力、能量条件要求较低,但大气环境的抬升凝结高度很低,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非常强.此次强龙卷的多普勒雷达观测特征表现为一个龙卷超级单体的移动演变过程,在反射率因子方面,龙卷出现之前,强回波顶高度、回波质心高度、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都在激升,而它们的快速下降和龙卷几乎同时发生,在龙卷超级单体的成熟阶段,其强回波核高度相对较低,属于低质心结构,回波形态上有清晰的钩状回波、入流槽口、回波悬垂等特征.在径向速度场上,此次龙卷超级单体由低层至高层均为气旋式辐合结构,中气旋的发展要落后于龙卷超级单体强度的发展约10min,龙卷发生时,中气旋的顶高、最大旋转速度出现激增,其旋转半径以及最大旋转速度高度骤减,中气旋的最大旋转速度、最大切变均位于风暴的低层或底部.径向速度场在龙卷发生前约30min监测到TVS,可以对下游地区的预警提供有用信息.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16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登陆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关系,给出2016年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中国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2016年3月3日至3月5日早,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分及周边内陆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海雾天气,大雾持续时间长达54h,成山头观测站能见度维持0m有48h.针对此次大雾过程中央气象台首次对外发布了海雾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海雾落区预报范围较实况有一定的偏差.文中利用卫星监测,结合海岛、海上平台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1°×0.1°)、NEARGOOS的
应用常规观测与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等多种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分散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移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低空弱倒槽切变、东南急流、湿舌、弱对流抑制、北部冷空气南下为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渤海西南部发展加强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北移,与其前侧触发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合并加强,造成东南部局地强降雨
利用NCEP再分析高空资料和地面区域气象站资料融合,合成高密度探空资料场,计算2016年6月10日天津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密度时、空场的各种参数,并结合雷达变分VDRAS资料,研究了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初始回波是在蒙古冷涡环流背景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环境条件下,由北京西部山区热力和动力强迫局地触发产生;进入平原区后,冷池与强风垂直切变共同作用使雹云得以发展维持;且渤海偏
将2004-2014年江西省的强对流天气分成短时强降水、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这三种主要类型,对它们发生前后的环境物理量、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风指数、抬升指数、整层比湿积分等能被用来较好地区分判识出风雹与短时强降水天气潜势;3-5月冰雹和雷暴大风发生前30min内的总地闪数差异不大,而6-9月发生雷暴大风前的总地闪数则为冰雹发生前的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高湿区.统计各项对流指数发现,Tg>30℃,TT>40℃,SI<
通过对发生在湖北省的四次影响较大的干、湿下击暴流个例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干下击暴流对应环境场能量条件普遍较好,动力水汽条件较差,湿下击暴流则动力水汽条件较好,能量条件略差;干、湿下击暴流均存在干空气的影响,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移动方向后侧“V”形凹槽,但干空气进入回波的高度不同,干下击暴流从中层进入回波内,湿下击暴流从高层进入回波顶;强反射率因子强度的减弱可能有干下击暴流的出现;中层径向辐合中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WP(危险天气报)资料对2016年湖南春季(3-4月)的风雹天气进行统计,发现2016年的风雹天气和正常年相比,在发生频次和时间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频次比往年多.往年风雹天气主要集中在午后到傍晚,到了后半夜,其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较低;而今年均在夜间开始发展,且在22时—次日05时有一个集中发展时段.2016年风雹影响区域比往年明显偏南.在此基础
采用C波段雷达探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2011-1013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的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影响西宁地区的近7成对流单体主要出现于西宁雷达西-西北-北方向大约60km的地区,平均持续时间约20min,平均移动速度8m/s左右,减弱或消失方位为东南.雷达各PUB产品(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组合反射率、最大云顶高度及单体个数)和同期闪电频数相关较好,但对于雷电预警来说,实际意义不
基于CFSR每天4个时次、水平分辨率为0.5°×0.5°全球预报场资料,美国NCEP的每天4个时次、水平分辨率为1°×1°FNL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华中地区国家基准站逐时的加密降水资料,围绕2015年6月1日华中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低涡(MCV,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天气过程,通过WRF模拟和能量诊断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低涡增强期内的能量分布特征及其对低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