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季近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化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lov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基于1961年12月至2009年2月的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年际分量的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分析了它们与更大范围温度异常的联系,并结合低、中、高层环流系统及其影响过程,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年际变异的主要模态是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全区一致型,其次为南北反号分布型。我国冬季1月与2月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之间存在显著的同相变化关系,而它们与前期我国12月气温的主要变异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相关系。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度主要年际变异型又与欧亚大陆更大范围的高纬中低纬度地区气温的反号变异型直接相关。与我国冬季各月大范围的地面气温变异相关的温度异常信号从地面可以向上延伸至对流层高层,其中异常信号在地面最显著,其强度随高度逐渐衰减。而地表温度异常可以通过地表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异常来影响近地面乃至更高层次的气温异常。在冬季各月,欧亚大陆北部出现海平面气压负异常,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偏弱,乌拉尔山脉的阻塞高压也减弱,200hPa日本岛上空的西风急流也减弱,而在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各层出现明显的西风异常,这些对流层高中低环流异常都是不利于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侵,从而造成我国乃至更大范围且垂直深厚的气温暖异常。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异常可以显著地影响到我国冬季大范围的冷暖异常,而其中又以2月的关系最为密切。本工作只是分析上述我国冬季各月气温年际变化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和影响过程,有关影响我国冬季各月气温年际变异的外强迫因子及其影响机理仍需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10~30天时间尺度的延伸期预报已成为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报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对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季节内振荡的传播,如孙国武提出的低频天气图法、根据MJO振荡(30~60天周期)传播的延伸期预报法。目前延伸期预报主要应用于强降水、台风、寒潮及灾害预估。本文从中国75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中提取出四川49个国家站2000年~201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数据,并对其日平均降
以往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重庆夏、秋季降水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5%.当副高脊线位于28° N,110° E(即重庆位于副高边沿)附近时,多出现区域性暴雨.统计分析1980年至2011年,重庆全市34个区县地面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资料,重庆位于在副高边沿,且在同一天内至少有9站以上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共有14例,其中8例与西南低涡有关(1999年至2011年),6例与长江切变线有关(1980年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直接对对流层中层大气产生影响,其独特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影响着东亚甚至全球的环流形式。西藏地区在青藏高原地域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对西藏地区积雪分布特征和积雪等级的评估研究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研究建立一种能够反映降雪总量、降雪强度、降雪范围和积雪时间的综合预估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能够帮助研究高原积雪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热带季风的低频变化与台风活动有紧密联系。水汽输送作为季风环流的载体,既能反映季风的强弱,又可直接影响台风强度的变化。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逐小时台风中心气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分析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10-30d低频水汽输送对其的影响,并从低频场寻找台风强度变化的前期信号,以期为台风延伸期预报提供线索。研究结果表明:(1)
选取近年来江苏省境内出现较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三次过程分别为2007年的7月9日、2009年的7月23日和2004年6月25日,综合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数据对三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形势演变,实况降水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模式结果较好地再现了几次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可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进行诊断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近50 a(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夏季地面比湿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a东部地区冬季比湿呈现一致上升趋势,且趋势值在秦岭-淮河北部明显高于其南部;夏季比湿变化趋势值小于冬季,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北正南负"的分布特征.(2)冬季比湿基本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增大;夏季比湿总体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当气温超过某一阈值时,夏
利用NECP2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我国逐日气温资料,首先分析了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脊线)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然后初步分析了低频环流系统及对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 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都存在显著的30-60d低频振荡,从6月中旬到8月末,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变化与副高南北位移低频变化的同
数值预报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真实天气的个案模拟,也可用其包含的模块组作为基本物理过程探讨的理论根据.WRF是由NCAR中小尺度气象处、NCEP的环境预测中心、FSL的预报研究处和奥克拉荷马大学的风暴分析预报中心等美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的一种统一的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具有可移植、易维护、可扩充、高效率、方便等诸多特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被广泛应用于数值预报领域.
气候要素之间物理不一致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现行多数均一化方法都是针对某个气候要素序列而发展的,在均一化过程中并未考虑各个气候要素之间的物理关系.然而,实践中发现,某个要素被校订后,与其他要素的物理关系被颠覆了.例如:Tmin序列一般说来在统计学上较稳定,观测系统变更易于造成Tmin序列出现显著的非均一性;而同样的系统变更却没有在Tmax序列中造成显著的非均一性:均一化将改变Tmin却不改Tm
会议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dominant patterns of Asian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the Siberian high (SH) pattern and the Asia-Arctic (AA) pattern.The former depicts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closely associ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