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及平台介绍与思考

来源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与现行城镇站点预报相协调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是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的手段.2017年,北京市气象局调整优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升级完善智能网格预报平台,完全实现了站点和格点一体化业务运行,实现了北京市责任范围的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0~24h逐1h、24~240h逐3h"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本文主要介绍北京市气象局智能网格预报平台的主要功能,多岗位和多要素协同方案和业务流程,客观技术方法研究和业务化情况,以及目前业务应用情况,并对现存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思考与分析.
其他文献
在普查2000-2017年江淮飑线的基础上,选择十个较强飑线用WRF进行预报检验.重点分析了2017年5月14日个例的天气背景.结果 表明:(1)当西风槽伴随冷空气南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有时高压边缘有台风活动,从印度洋或孟加拉湾有西南低空急流沿副高边缘向江淮输送暖湿空气,且CAPE>1300 J·kg-1,CIN<80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10 m·s-1 LCL<93
本文对山西春季一次易漏报的冰雹伴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发生在春季的冰雹天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这次过程中热力因子起了主导作用,低层暖平流和暖区位置较通常偏西、偏北、偏强,造成高低层温度平流差异大,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冰雹发生在低层暖平流与高空冷平流的重叠区,且低层偏西风输送暖平流,与通常概念模型中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有较大的差异.(2)冰雹是由孤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向日葵8号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3月30日发生在河池西北部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强冰雹天气进行中尺度分析,对其卫星和雷达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60dBZ以上的强回波、上冲云柱TBB在-60℃以下、VIL跃增、TBSS、BWER以及旁瓣回波是雹暴云的特征,当回波开始出现V
利用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对2017年发生在重庆西部地区分别由脉冲风暴和飑线造成的两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台风登陆北上、副高减弱东退的天气背景下,500hPa天气系统强迫弱,垂直风切变小,本地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两次过程风暴结构的不同.在弱天气背景下,雷暴冷出流与地面环境风形成的地面辐合线,加强了重庆主城上空的动力不稳定,导致"7·29"过程中
利用1961-2015年江西83站逐时降水资料,采用EOF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20mm·h-1、50mm·(3h)-1、50mm·(6h)-1、50mm·(12h)-1四种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20mm·h-1强降水极值高值区主要在赣中,其他三种强降水极值均呈东强西弱特点.(2)短时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特点,主要模态为全省一致,其中浙赣沿线地区是频次异常敏感区
利用近10a FY-2卫星系列红外云图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新疆105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参考国内外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标准,给出了新疆区域MCS判识标准.统计分析新疆35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MCS空间分布及参数演变特征,总结新疆不同区域MCS预警阈值.基于SWAP平台追踪检验短时强降水对应MCS特征参数变化,表明新疆MCS的TBB预警阈值下限偏低4℃,上限偏高2~4℃;TB
本文利用三峡大坝周边6个气象观测站和全宜昌市61个站的降水资料,以大坝蓄水年为界,对比分析蓄水前后大坝周边≥20mm·h-1、≥50mm·(3h)-1、≥100mm·(6h)-1短时强降水频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峡大坝蓄水后,≥20mm·h-1短时强降水频数呈显著增多趋势、≥50mm·(3h)-1短时强降水年频数有增多趋势、≥100mm·(6h)-1短时强降水频数变化不明显.与全宜昌市的
闽南地区的暴雨主要分为冷暖气流交汇的锋面强降水与暖区强降水,由于强降水的降水特点和危害也不相同,对灾害的防御重点也不同.为提高对两类降水的认识,更好应用对流参数指标,本文选取2014-2016年11个闽南地区典型的锋面和暖区强降水过程,利用加密自动站、邻近探空站等分析两类降水的分布特征及雨强特征,并围绕不同类别的强对流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闽南地区锋面和暖区降水的强中心分布不同,锋面降水中心
利用FY-2E卫星云图、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甘肃省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比分析两次发生在8月中旬及相同气候背景、相同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2014年8月16-17日和2015年8月11-12日).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有所区别,分别由高空冷平流强迫和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高空冷平流强迫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较为分散,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则更为
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合NCEP1°×1°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和灾情,对2017年8月11日内蒙古赤峰市中部的龙卷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此次龙卷产生在蒙古冷涡前部,环境场具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性、较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较低的对流凝结高度.(2)两次龙卷接地是由同一个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低层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弱回波区及与之对应的前侧V型缺口,由于距离超100km,雷达未识别出TVS,但识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