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反应性硅的形态分析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反应性硅的形态进行分析。方法:本项研究以南海北部陆坡SN1和SN2两个站点的柱状沉积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柱状样于2005年采用重力采样器获得。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XRD)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微体生物化石和一些典型的自生矿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进行显微观察。结果:XRD分析显示,SN1和SN2沉积柱的矿物组成较为类似。高镁方解石和菱镁矿在XRD衍射图谱上较为常见,在扫描电镜下呈自形菱面体晶型,通常包覆在颗石藻和硅藻等生物壳体表面。从陆坡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水平分布来看,从南海陆架向深海盆,生物硅含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垂向分布上,生物硅含量存在韵律性波动的特征,基本上能够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近2万年来的周期性波动。结论:温和酸-温和碱连续提取法在操作方法上具有明确的地球化学意义。该方法可将海洋沉积物中的反应性硅划分生物硅和结合于颗粒物皮膜中的硅两类,两者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前者源于硅藻等硅质生物沉积,而后者广泛出现于天然风化的碎屑颗粒物表面。通常,这两种形态的硅在水环境中活动性都很强,对其准确测定是认识大陆边缘海洋硅循环过程的先决条件。
其他文献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及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塞高压在此次灾害发生的环流背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异常的特征,主要异常特征如下:与1950-2008年历史同期相比,2008年初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无阻高发生;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强度偏强,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的强度则偏弱
2007 年8 月25-26 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生一次成灾十分严重的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NCEP(1°×1°)资料对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并用位涡理论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水汽输送,在暴雨区上空强烈的水汽辐合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前的强烈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西北冷低压槽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影响较弱,它在气
使用NCEP 再分析资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 年4 月24 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 进行了热力、动力作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感热通量达最大值,湍流运动增强,增加了 大气的不稳定性;大风沙尘暴发展和强盛期与动量通量大值区对应,动量通量对沙尘向上输送起了重要作 用;在强锋区附近,地转关系破坏,大风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变压梯度大,既变压风大的区域,变压风 是产生地面强
本文针对目前Grapes 系统地面气压利用率低、同化精度不足的问题,研究改进地面气压的插值方案,统计背景相关矩阵,改进Grapes 地面气压同化算子,并进行同化与预报对比试验。同化试验的结果表明,新方案提高了观测资料的同化率,同化所得地面气压相对于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减小,同化场质量提高。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以新方案同化分析场为初始场进行预报,可提高海平面气压的预报准确率,改善模式降水预报(尤其中雨、
综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电离层异常分析方法,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详细分析了震前30天震中上空电离层参量TEC的频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驱动源所致电离层异常变化的频域特征差异是进一步诊断地震电离层异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震例分析,进而建立典型地区不同驱动源TEC扰动频域特征库,形成多因素影响下电离层异常驱动源辨识方法,可为典型地区地震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综述了对祁连山重点监视区热红外背景场及变化特征初步分析,指明在亮温背景场计算之前,首先要对亮温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云和噪声的去除等相关预处理,保证计算出的亮温背景场可以真实的反映无震情况下亮温的正常动态变化。在多年同期月亮温背景场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异常的识别与提取,利用于历年同期亮温偏移指数K值算法进行异常的提取与分析。
本文主要是针对长波辐射数据能够反映孕震过程地气系统变化特征这一优势,利用两种数据处理方法涡度背景场法和标准差阐值法分别对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异常信息进行提取,通过开展了典型震例的研究对两种算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两种方法对国内外131个震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国内震例36个,国外震例95个,总结了长波辐射地震异常的时空强特征。通过利用涡度背景场法及标准差闽值法开展震例研究,对长波辐射地震异常的
综述了物探技术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就山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由美国GWR公司研制的超导重力仪目前国际上最高精度的重力场观测设备,该仪器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装成功,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获得用户一致好评。在实验室状态下,超导重力仪精度可高达10-11m/s2量级(常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和地表连续观测的潮汐重力仪器精度在10-8m/s2量级)。该仪器除了能可有效记录天体运动(包括日月等)导致的地球固体潮信号(重力潮汐)外,它
本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了二维开口方腔内垂直填充部分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换热问题,着重研究了有多孔介质与自由流体空间同时存在情况下,界面的热质传递问题,以及冷壁面自然对流传热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努谢尔特数(Nu)与瑞利数(Ra)、达西数(Da)、孔隙率ε以及自由空间和多孔介质横向宽度比n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