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态势与策略选择

来源 :第三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届田园建筑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湖北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和代表性地区农民意愿,挖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出当前湖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发展条件差异化、多"管"齐下缺协调的态势,思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方向.为推进湖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文章针对上述发展态势提出统筹协调和差异发展两大策略,就区域、产业、土地和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统筹协调措施,按照阶段、类别、主体部门等进行划分,在操作层面探索差异化应对策略.制定了以规划引领、项目集成、部门协同三大体系为主导的行动指南。建立规划引导体系,即构建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各相关专项规划的综合规划体系,从宏观协调、中观布局到微观建设,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各项机制,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建立项目集成体系,将涉及土地、住房、设施、环境和产业等十七个方面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针对不同村庄建设的基础与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机组合、有序实施。建立部门协同体系,针对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农办、环保、农业、住建等十八个部门,构筑统一的政策支持平台,建立部门联动、整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扎实高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其他文献
村庄的历史价值蕴藏在文化遗产中,合理有效的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是都市乡村传承和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抓手.文章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路,就村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法进行了梳理.从社会意识、空间延续、功能置换、环境重塑、遗产产业化五个方面,结合广州南沙区塘坑村案例,探讨了村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般方法,为乡村复兴的村庄规划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市场体系割裂,城乡差距加大.传统乡村社会价值体系遭到冲击,社会秩序趋于瓦解,不稳定因素增多,乡村治理体制亟待转型.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乡村治理模式.本研究在揭示当前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成都市乡村治理从起步发展到完善提升,再到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基本制度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本文基于乡村生产力变更的视角,构建了"规划原理—建设探索"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以及浙江黄岩实践、乌岩古村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对"美丽乡村"浪潮下的新乡村建设提出思考."村建设的困境根源来源于生产关系与物质形态的不匹配,而好的人居环境必需达到生活(社会文化)-生产(产业经济)-生态(空间环境)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艺术介入的乡村有机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愈发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乡村发展建设的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水牛陈东乡村整治规划为例,基于可操作、可实施的角度,对乡村整治规划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规划实施的具体策略建议.美丽乡村规划的规划对象是数量众多,地域和文化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的
全域旅游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力,以体验为核心的多功能景观建设是确保全域旅游顺利进行的空间基础.以河口村、大梨树村、绿江村、青山沟镇及芦茨村为例,通过深入访谈、调查问卷法并结合对旅游专业网站游客评价的分析,验证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多功能景观网络理论框架及其功能差异.大梨树村与芦茨村属于经济发展较快而且社会包容性也较强的连续型景观空间,绿江村属于经济功能一般的而社会封闭的孤立型景观空间,青山沟、河口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小城镇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智慧小城镇作为智慧城市的延展,具有空间尺度适宜、产业业态精准、集群整合发展的优势,将成为智慧城市体系的主要形式以及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智慧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与智慧城市和传统小城镇的对比,解释智慧小城镇的内涵,并以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智慧小城镇的建设为例,提出智慧小城镇的规
乌来是中国台湾唯一实施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水源保护区,但区内温泉业者却能长期超限利用土地.为了解管制失灵的原因,自2015年底,利用地理资讯系统,调查并分析了这些业者的土地使用情形,包括是否合法、是否超眼以及位于何种使用分区.发现,管制失灵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关部门长期放任业者"非法"超限利用土地.二是有关部门未根据地质地形条件来划定使用分区,致使业者竟能"合法"超限利用土地.这表示,落实现行管制,不
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在中国目前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由于和农村的相互渗透,不少小城镇的居住建设一直处于半城半乡的尴尬状态,依旧保留集体土地的自发建设模式,但又有较高的建筑密度和居住需求.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火马冲镇镇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位于小城镇中心区的自发建设模式的现状情况,总结概括其优劣势,根据现状条件、居民需求等制定近期建设指导,在依旧保留宅基地的情况下改善居民居住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乡土中国正由"全耕社会"向"半耕社会"演进,转型期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农民自主权大大提高,日益频繁的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不仅加速了农村社区的解体,也加速了农村的社会极化.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平等的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与社会公共服务.针对农村社会异化的特点,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在乡农民安居乐
在地处偏僻山区的河北省蔚县大台子村,保存了形态各异、颇具历史痕迹和当地特征的毛石墙.在当地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中,毛石墙作为具有实用性的民间建筑工程成果出现,随着历史演进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特征,具有深厚的景观美学价值.本文将以大台子村的毛石墙为对象,通过阐述时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来发现废墟化的毛石墙的景观之美,结论将有益于启发当地乡村建设发现、保护和利用毛石墙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