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识别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DPSR 框架建立结构因素图,建立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GIS 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我国东中西东北4 个区域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其他文献
提升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湖北”的重要内容,而区域投资环境是创新的土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进行区域投资环境创新。该文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区域投资环境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二者关系进行研究,测度了区域投资环境创新对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对湖北省12 个主要城市的区域投资环境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利用2008‐2013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入手,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
以高校毕业生为载体的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并不仅仅受到流出区与流入区两个区域相关因素的简单推拉作用。由于以下原因,区域因素对流量的影响机制变得十分复杂。首先,区域并不独立。由于就业信息的扩散、高校邻近受益以及各区域政府人才吸引政策存在博弈等,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流动存在空间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明显提升,但老龄化日益严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本文从人口老龄化和服务业发展分布方面进行研究,将两者都分为两个层次:省‐城市,试图探讨两者在两个层次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最后对两者共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两者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会议
如何理解新常态与经济增速的下行?如何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如何看待“东北沦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政府官员为官不为、无所作为;二是归结为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国有化、市场和体制环境不佳、激励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弱以及由此导致的创新不足;三是认为外需不足和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四是认为体制机制问题导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建立。
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上,以极度崇尚器物为特征的、单一模式的“发展主义”对人类社会来说是祸而非福。生态理念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智慧,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生态觉悟”的全面提升;它是对现代性方案的全面修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更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和理性的反省。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创意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创意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推动。
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省数据,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额在常住人口中占比、省外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省内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户籍在外乡镇街道(含省内省外)在常住人口中占比四个指标,通过IDW 空间插值分析的方法对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本文分别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研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程度,并结合EG 指数综合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现状。总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且主要体现在地理上的不集中。最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给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集聚程度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本文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分别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从市级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省内流入人口分布则不存在这种集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