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粘膜实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来源 :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12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006年1月至12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7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加以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溃疡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系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使疼痛程度减轻及溃疡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其他文献
目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因较胶质瘤有较少的侵袭性及更好的预后,而广泛引起关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便是一预后良好的神经元肿瘤,望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解放军总医院1970—2000年以及2005—2007年神经外科手术病例,共计28例CN病例。所有病历行石蜡包埋、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观察。结果
目的:通过观察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临床症状以及整体状况,评价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中药预防放射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以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而接受放疗,且身体机能状态评分(KPS)60分以上,预料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为纳入人群。确定样本量46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治疗组在放疗同时给予复方地芎汤(生地、川芎、丹皮、桃仁、连翘等),对照组则给予一般扶正抗癌中药(党
目的:了解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本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光动力学疗法应注意及解决的问题。方法:通过对国内医学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发表于1982-2006年的30篇原创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中英文论文。并对文章中有关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应用的激光器及光敏剂、取得的疗效以及发生相关的不良反应等均记录下来,整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687
目的:研究规范保乳治疗病例的选择、手术的范围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使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水平、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1997年1月-2007年1月,对156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实施了保乳治疗。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及化疗。结果:手术标本各个切缘的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肿瘤累及。26例为导管内癌,18例特殊型浸润性癌,11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6例患者腋淋巴结发现癌转移,中位淋巴结转移个
目的:评价凉血活血方3个不同剂量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多次重复照射的方法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和凉血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分批处死大鼠,对各组大鼠的生物学特征、肺脏外观及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大鼠鼻周红赤、大便干硬等的表现轻于小剂量组及单纯照射组;肺脏表面肿胀、出血,肺间质充血、出血和肺泡结构破坏程度等情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52例原发性肝癌分成3组,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5例,干扰素治疗20例,干扰素联合动脉栓塞组17例。结果:肝动脉栓塞组、干扰素组和干扰素联合肝动脉栓塞组有效率分别为40.00(6/15),50.000[%](10/20),64.70%(11/17)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1>0.05、P2>0.05、P3>0.05),AFP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36例。超选择经导管灌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部分病人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达肿瘤内灌注栓塞,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肿瘤异常血管湖消失。栓塞术后4周CT显示病变缩小率48%-69%。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因素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等是评估肿瘤术后复发危险性的依据。输血,这一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是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有效手段,但它对肿瘤患者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大量的回顾性资料表明,围术期输血影响恶性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关,并把这种不良作用归因于围术期输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本文分析了输血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简述
喜树碱(Campotothecin,CPT)是从珙桐科植物喜树中提取出来的五环的生物碱。在亚洲和我国分布最多,在六十年代早期由M.E.Wall等人最早提取分离出来,并在小鼠体外肿瘤试验中发现很高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活性与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的作用有关。自从该酶的发现,人们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衍生物。本文介绍了1例9-硝基喜树碱治疗肝癌术后双肺转移完全缓解的病历
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护理界的同仁们加大了研究力度,在各自的专科疾病领域中取得了相应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患者对医疗技术水平与质量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促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探求如何更加科学管理好PICC置管,使患者享受到安全、舒适的人性化服务是我们护理同行们永远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针对临床讲讲PICC置管在血液病应用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