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沟矿区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含水量是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采煤沉陷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峪沟矿区采煤塌陷区为例,通过对比采煤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含水率的不同,对采煤塌陷程度的大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 表明: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率有显著影响。在干旱期,塌陷区土壤水分蒸发非常强烈,水分亏缺度大于非塌陷区,造成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率低于非塌陷区土壤含水率;在丰水期,塌陷区土壤为补充亏缺的水分,大量吸收大气降水,且入渗深度也较非塌陷区更大,导致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率高于非塌陷区土壤含水率。由于采煤塌陷所产生大贯穿地表的裂隙,引起岩土孔隙性发生变化,使得塌陷区包气带变厚,包气带结构转化为以裂隙为主,从而促进了土壤水分蒸发过程。该过程的形成是塌陷区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特征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利用遥感数据对煤矿区进行景观格局变化及模拟预测研究,对了解和把握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且对制订科学、有效的煤矿区资源利用与土地复垦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沛北煤矿区为例,选用1995年TM、2005年ETM和2015年E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土地利用转移轨迹等分析了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基于马
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是当前矿区生态复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探索出了类似挖深垫浅法、土地平整、梯田修筑、修筑引水工程等治理模式和成熟的复垦技术,但由于西南岩溶地区山地情况特殊,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已有水田复垦技术模式对该区域并不完全适用。故开展西南山地喀斯特地貌采煤沉陷水田水土流失治理对于完善矿山土地复垦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岩溶区为例开展沉陷区水田漏水复垦途径研究,系统分析出岩溶区
矿产资源开发会引发一系列区域生态问题,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问题之一.需要探究监测和评价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和污染程度新方法,需要明确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需要研究提出有效的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技术、新模式.本文在系统调研国内外有关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基础上,基于矿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模式,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获取土壤光谱数据,建立土壤重金属高光谱反演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序列
本报告系统介绍3S-OER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及其核心技术原理,并通过不同研究区实践实现该技术体系实用性的验证.3S-OER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是采用人工手段模拟自然良性生态系统三要素,即土壤生境系统(Soil Habitat System)、植被群落系统(Plant Community System)和物质循环系统(Substance Cycle System)进行创面植被群落修复或者重建.其内涵
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铁矿资源丰富,矿山采选企业众多,铁矿选矿造成尾矿/尾砂大量堆积,影响周围环境.而当地中低产田众多,土层瘠薄.当地农民自发将尾砂施入土壤后种植谷子等作物,提高了产量.基于此现象,本文以建平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的选矿尾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样品尾砂理化特征,进行了柱状淋滤试验.并设计了玉米、谷子的盆栽试验与田间示范,开展大量施加铁矿尾砂对土壤理化特性及作物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结果
燕山、太行山地区矿区生态修复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核心内容之一,矿山环境问题极为复杂,规模大,问题多,治理难度大;引起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开展矿区采石场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本报告重点介绍了在两山地区石矿迹地生态修复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工程措施与生物重建协同重建基础上进行了修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发展建设的瓶颈。将采煤沉陷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矿业城镇建设用地瓶颈、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针对残余变形影响下采煤沉陷地建设利用难题,以淮北矿区典型地质采矿条件为原型,建立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模型。通过地表加载试验,分析了地表新增荷载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及其移动变形规律;采用采空区浸水软化试验,分析了地下水动态变化对上覆岩
目前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依然复杂和艰巨;唐山作为河北省主要矿产资源地区,矿区土地、植被破坏严重,仅铁尾矿累计堆存量已经达到了2亿吨以上,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本报告在系统调研基础上对唐山地区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详细介绍,对课题组近年来在铁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研究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以内蒙平庄老公营子煤矿岩移实测数据为基础,对软弱覆岩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及其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表明: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边缘收敛速度较慢、下沉相对集中。用传统的概率积分法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测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和采动岩体的运动特征提出了基于弹性梁板理论和随机介质理论相耦合的预测方法,构建了适合于软岩综采的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并通过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软弱覆岩条件
村庄压煤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庄密集型煤矿的发展和生产接续,亟待解决.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对涉及到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基于该方法存在成本高、用地指标紧张和农民不愿搬离原址等弊端与不足,本文以小纪汗煤矿区为例,充分利用拟沉陷区进行村庄采前就地重建,进而为村庄压煤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为检验建筑物的抗采动安全性,小纪汗煤矿在1 1205工作面采动影响区修建抗变形结构试验房,并在试验房和附近地表布置建筑物变形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