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蔬菜地氮磷向水体的迁移及其控制策略

来源 :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面源氮磷污染是造成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主要原因之一。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施肥量显著大于水田。明了该地区蔬菜土壤氮磷状况及其向水体迁移过程与通量:开发控制蔬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迁移措施对防止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现有资料综述了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以宜兴市大蒲镇典型蔬菜地50hm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蔬菜地土壤氮磷空同变异特征,氮磷通过垂直迁移向水体输出风险,土壤氮磷通过径流向水体迁移通量,以及生态隔离带控制土壤氮磷通过径流向水体迁移效果。蔬菜地土壤氮磷有明显富积。种植年限每延长一年土壤速效磷增加10mg/kg,土壤全氮增加0.9g/kg。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效氮与pH呈显著负线形相关,表明大量氮肥施用导致土壤酸化主要因素。地统计学分析揭示土壤氮磷有明显空间变异性特征,实施养分分区管理有望提高氦磷利用效率,减少其向水体迁移风险。在土壤氮磷高值区实施生态拦截也是控制氮磷向水体迁移可选方法。土壤Bray-P大于60mg/kg土壤磷也将通过垂直淋溶向水体迁移,典型地区磷发生淋溶风险达18%。低施肥条件下,2004年2-7月典型蔬菜地土壤径流向水体输出氮、磷分别为6.1kg/ha和0.6kg/ha。生态隔离(黑麦草)对蔬菜地氮、磷拦截率与黑麦草生育期有关,分别为17-79%、41-94%。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蔬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排放,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其他文献
惠州西湖属于城市型浅水湖泊,本文通过历史和现状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Carlson的营养状况指数(TSI)进行评判,表明惠州西湖处于富营养阶段。通过近几年的疏浚湖底沉积物、截流城市污水和换水等工程措施,惠州西湖水体总氮和总磷有所下降。目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的藻形湖泊时期,其水生植物受到严重破坏,湖水的透明度等指标没有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今后惠州西湖应走生态修复途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研究了不同粒径五里湖与贡湖沉积物的化学组成,总氮、总磷、有机质、各形态磷含量以及在粒径组成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1)五里湖与贡湖沉积物不同粒径部分磷含量的差异主要在无机磷,有机磷含量相差不大:各形态磷含量均为五里湖大于贡湖;(2)五里湖沉积总氮和总磷、有机质以及各形态磷的85%以上分布在细颗粒中,而贡湖沉积物,仅有50-60%左右分布在细颗粒中,而分布在粗砂粒中的比例均最低。
湖泊是一个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特殊环境,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是湖泊生源物质得以再生的主要途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均会影响到生源物质的循环过程。本文综述了湖泊微生物分布、功能及其在生源要素C、N、P循环中的作用与机理,及该领域近几年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重点作出展望。
近年来面源污染导致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面源污染的现状及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出发,提出了建设湿地过滤带、建立缓冲区生态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恢复和培养水生植被等生态调控措施来有效地治理我国浅水湖泊的面源污染问题。
生态修复是最终成就湖泊治理效果的必须手段,沿岸带生态修复则是湖泊生态修复的开端和基础,可以和污染控制同步开展,兼有控制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抑制蓝藻水华、改善水质的功效。滇池是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天然湖滩湿地被围垦,混凝土防浪堤环绕湖泊,沿岸带风浪强烈冲刷、湖底坚硬贫瘠、水质严重污染、蓝藻水花堆积、大型生物绝灭,成了“水域荒漠”。经过4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在环境条件最为恶劣的滇池东
选用四种蓝藻常用的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两种藻对四种培养基都有较好的适应性。MII培养基因成份简单,且两种藻在该培养基中对数生长期较长,最大比增长率μmaX和最大现存量Xmax都较大,为室内蓝、绿藻共培养小型、中型实验适宜的培养基。
本文在对博斯腾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从防治干旱区湖泊成化和富营养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焉耆盆地污染源控制、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等方面的工程措施。同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博斯腾湖生态保护工程方案。
本文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几个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等温线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FreundIich等温吸附方程。据Langmuir方程计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在0.122-0.893mg·g-1之间,且吸附容量与Al2O3、TF2O3和有机磷的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吸附/解吸平衡点,该点浓度对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两种氮源水体中不同曝气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使用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氮源,每种氮源水体分别设置不曝气、完全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4个处理。结果显示:试验初期以铵态氮为主要氮源的水体中藻类生长明显好于以硝态氮为主要氮源的水体。试验后期则以硝态氮为主要氮源的藻类生长情况更好。连续曝气对于两种氮源水体中藻类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昼间曝气对两种氮源的藻类生长影响不大;而夜间曝气对藻
在天津市塘沽区生态明渠中进行实验,测定了生态渠中水质及生物指标的日变化量。水温、DO、叶绿索a、初级生产力及净生产力呈相似的变化规律,均在12:00-14:00达到最大值,其中DO值在一天中始终处于过饱和状态。水体中TP和PO4-P在一天中呈上升趋势,浮游动物种类及密度未出现明显变化,论文总结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水质指标及藻类生长的变化。进行淡水藻类对营养盐消耗的研究,观察监测在一天中明渠中的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