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吏部科目选研究--书判拔萃科

来源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判拔萃科是吏部继平判入等科之后,设置的第二个科目,与平判入等科有明显的区别,起初是制举科目,大足元年以后吏部始设此科,虽不及博学鸿词科崇重,及第人数也不及平判入等科多.拔萃科在士人释褐时并不看重此前的进士、明经或者门荫等出身因素,主要看参加拔萃科考试的等第,但在士人迁转过程中往往看前任官职望和品阶,以及拔萃科等第的高低,跟其是否是最初以进士、明经或门荫出身关系不是很明显.进士兼拔萃科在士人迁转中优于明经兼拔萃科,虽然制举、门荫兼拔萃科的人数不及前两者,但在迁转中央官方面却要优于前两者,多为京县尉、拾遗等最为清显的基层官和中层官.拔萃登科对中晚唐铨选制度影响深远,是地方官垂涎京畿属官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且不少士人因此位居卿相.
其他文献
封建中国主体是科举中国,科举文化遗产是科举遗产的核心部分,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一部中国史核心桥段是科举史、一部中国文化史核心桥段是科举文化史.从历史贡献和国际影响而言,科举延续1300余年,堪称中华第一大发明;1905年,千年科举一朝遽废,留下了一份科举文化遗产.科举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科举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唯一性、濒危性、不可再生性、民族性、世界性和
藏在宁波天一阁深闺的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总1000余万字点校本、整理本,即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笔者承乏主编,勉为写下一个《总序》,先行刊布,敬请科举界同行批评,以行订正.
科举博物馆是高额投入新建的专业博物馆.国内科举博物馆具有高额资金、珍贵土地与先进高科技投资.与高投入相反,科举博物馆存在免费参观,不收门票;门票收费低等低收入情况.增加广告措施及策略,做好博物馆与企业联合经营;做好科举特色及状元产品与休闲娱乐服务,形成特色经营收入产业;充分发挥科举专业特长,增加经济收入;开展文科与武科博物馆联合互动,国有与民办结合,增加博物馆经济效益等四点,是增加科举博物馆收入的
科举对文风常常起导向作用,就科举文风而言,从元代开始的"平易雅正",到明代的"醇正典雅",到清代的"清真雅正",呈现出一条有继承有发展的连续轨迹,这个发展轨迹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科举终结为止.而元代作为这条轨迹的起点,其道文合一的思潮与平易雅正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从元人文集中辑出乡试考官五十余人,以乡试考官为中心略作分析.
千年科举的终结对中国社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按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1905年科举废止时社会舆论对此事件近乎"无声无息",这既与经过多年持续性的批判科举已成"死老虎"有关,更与掌握舆论主导权的精英集团在晚清社会变局中利用既有的权势实现角色和身份的转型,从而相对有效地"归避"了科举废止带来的冲击有关.在新旧时代更替过程中,以"绅商"、"军绅"、"学绅"等为代表的"新绅士"群体敏锐地把握了社会变革
明代福建共有673个科举家族,分别来自97个姓氏,既有陈、林、黄、郑、李等大姓,也有尤、池、韦、武等少见姓氏,其姓氏构成总体上相当多样化.不过,无论是福建全省,还是各府、州的科举家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姓氏集中现象,以福州、兴化二府最为突出;各府、州科举家族的姓氏构成地域特色也相当显著.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明代福建的姓氏结构、家族文化的发达程度,以及福建多山少地、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
清代私学兴盛发达,塾师成了大部分文人的谋生职业.为科举培养人才是清代塾师基本的价值取向,科举也影响着塾师们的文体观:"文"的认知和训练,多指向科举八股文;塾师热衷于八股文与古文关系的探讨;塾师对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艺术持普遍排斥的态度.
贺瑞麟(1824-1893),字角生,号复斋,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城北关西潭巷人,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年十七岁进学,二十岁科试一举夺魁,名声大震,但后三试乡闱不中,从此绝意放弃举业,主要从事读书治学,并劝诫弟子、亲朋远离科举.先后主讲学古、鲁斋、正谊、宏道、味经等书院20余年.他以科举之学专务虚名,不求实事而厌弃之,并在书院办学中不开"帖括八比"之课,要学生精研闽洛义理之道,学兼体用,成为
北京是五朝古都,也是科举最高级别考试之地,期间诞生了约二百五十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与之相关的许多文物古迹遗存被保存下来,诸如太和殿、箭楼、国子监进士题名碑、贡院、府学及科举名人胡同、故居、祠堂等等.这些科举遗存是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人们了解北京地区的科举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更全面的维度和视角.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选取了明清时期北京
本文从现存于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重要碑刻《御制宸翰》入手,通过深入考证、诠释与校注,进而对碑刻上的诗文创作年代背景和康熙朝科举制度进行解读和探讨,以此论证此碑的真实性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