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常见食用淡水鱼微塑料吞食情况及分布特征

来源 :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关于微塑料污染的报到逐渐增多,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新兴环境问题.微塑料是指大小范围在0.1–5000μm 的各种形态的塑料微粒.根据其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一次源,即根据特殊用途而专门生产的微型塑料颗粒和二次源,即大型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经过风化破碎而形成的塑料微粒.
其他文献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水体,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塑料的收集、研究方法和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方面,微塑料由于本身的理化性质,易吸附水体环境中的疏水有机污染物1,关于微塑料联合污染物暴露的剂量-效应关系的毒理学数据,尤其是低剂量长期慢性暴露下的联合毒性研究仍然缺乏,因此为评估微塑料在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探究微塑料联合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
会议
微塑料一般指的是小于5mm 的塑料颗粒,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微塑料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广泛分布.目前关于微塑料分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海洋环境,且风险评估的方法仍鲜有报道.微塑料的广泛分布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会议
人体可通过膳食、皮肤和呼吸暴露摄入有机污染物.虽然膳食摄入是有机污染物暴露的主要途径,但经皮肤和呼吸暴露有机污染物的总量亦不能忽视.有研究显示,通过擦拭皮肤,发现人体不同部位表皮都有附着邻苯二甲酸酯1.
会议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 的塑料颗粒或塑料碎片,较小的直径大小使得微塑料在各种环境介质存在潜在的威胁影响.然而,人们对于微塑料的环境生态风险仍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联合国制定的塑料成分危害等级划分法,比较分析了上海和香港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
会议
过去的几十年中,全世界塑料产量急剧增长,因此微塑料(直径<5 mm)也在水环境中被大量发现.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大湖中,而关于河流中微塑料的数据十分有限.但是,河流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会议
自从2004 年Thompson 在Science 杂志上介绍了微塑料以后1,微塑料作为一个描述海洋环境塑料碎片的专有名词开始被广泛使用.通常将粒径小于5mm 的塑料碎片定义为微塑料.在海水中,绝大部分的塑料颗粒的粒径在几个μm 和500μm 之间2.
会议
海洋中微塑料(小于5mm 的塑料)污染问题已引起环境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对粒径小于100 nm 的纳米塑料研究还较少.纳米塑料可能直接产生于塑料产品加工、生产及使用过程,或大塑料碎片在环境中经过紫外线照射和光化学氧化后会逐渐破碎形成[1].
会议
生物体要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保持激素在体内的平衡.然而,一些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能影响激素在体内的平衡,并扰乱内分泌系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1,2.
会议
当今社会,内分泌干扰物(EEDs)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作为三类常见的EEDs,邻苯二甲酸酯(PAEs)对羟基苯甲酸酯和酚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聚氯乙烯材料、个人护理品,药物,食物,塑料制品以及各种产品中.在日常行为中,人们可以通过呼吸,摄食和皮肤接触暴露于这些物质.
会议
塑料工业是中国轻工业的支柱[1],我国不仅是最大的生产国(占世界塑料生产的26 %),而且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出口国.塑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被广泛应地使用,自2014 年以全球生产每年超过3 亿吨,它们包括通过工业用途直接进入海洋环境的初级来源,以及因大塑料碎片破碎而造成的二次来源[2].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