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株型突变体it1的鉴定与图位克隆

来源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e063006300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中品661获得株型突变体it1.对突变体从农艺性状、生理特性与细胞学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结果 显示株型突变体itl与野生型之间在株型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株型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呈深绿色且皱缩;突变体株高降低,但节间数目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别,说明it1株高降低是由每个节间长度缩短造成的,与节间数目无关;突变体的分枝数、荚数、粒数、叶柄长度及夹角、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突变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叶绿素a/b以及木质素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叶片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性状,而突变体上表皮细胞规则化,呈多边形或近似椭圆型.遗传分析表明,该株型性状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己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12.8kb的物理区间内.候选基因在编码区中碱基G突变为A,使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
其他文献
依据本课题组及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理论成果及育种实践,结合跨国公司的育种生产线模式,提出建立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我国玉米育种健康快速发展。基于自然加倍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是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融入分子辅助(分析、设计)、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
本研究利用基于RNA-Seq的转录组学技术和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腹切米突变体DY1102颖果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共鉴定了38476个基因和4646个蛋白。随着颖果发育进程的推进,转录本和蛋白表达均呈下调趋势,且两者并无显著相关,表明颖果发育过程相关基因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转录后调控。通过比较胚乳近、远胚端的基因表达特征,共鉴定了240个差异表达基因和363个差异表达蛋白与垩白
会议
玉米是全球也是我国总产量最高的第一大谷物作物,也是应用杂种优势技术最早最普及和目前种业市值最大作物,是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玉米品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1、制种。产量高、技术简便、易保质量,成本低;2、大田表现。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低风险;3、产品销售。品质优良、市场认可,价格高。
学位
Salt stress is one of the major abiotic stresses limiting crops production globally.Barley and rice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tolerance of salinity though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Poaceae family.
[研究背景]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籽粒灌浆至成熟收获是决定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阶段,籽粒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的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别是生理成熟期的籽粒含水量及生理成熟至收获期的脱水特性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品质及机收作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增施钾肥可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尤其逆境条件下,施钾能够缓解其不利影响,但其生理机制却鲜有报道。研究长江中下游主栽棉花品种的钾敏感性发现,具有相近血统的泗棉3号、泗杂3号分别属于钾弱敏感、钾敏感品种。
[研究背景]间作因高产、稳产、资源高效利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种间关系是决定间作群体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如何通过优化耕作措施调控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充分发挥间作时空生态位分离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贡献,是目前间作研究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小麦间作玉米为参试对象,集成应用免耕、秸秆及地膜覆盖技术,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及覆盖措施对间作土壤水分竞争互补利用的
Sorghum is the main staple cereal crop in many parts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world.Its production is challenged by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Genetic variability in sorghum is common just
基于动态拣选、出入库控制、包装状态和3D架口图像在内的物流管理过程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带来更高的附加值,Kulmbacher啤酒厂就是通过引进SAP EWM/TM挖掘出这样的巨大潜力。在物流日常安排和行车线路规划方面也能使用户受益匪浅。由于IGZ公司转让了专利技术,因此后续推出的升级软件都可以由用户自主掌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