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2010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瓶颈.
其他文献
淮北市是一座以煤炭开采为主导的典型矿业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重构主导产业,实现由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向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转变成为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从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提出了其城市转型的基本构想及战略选择.大力实施开放先导、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以可持续
本文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手段,分析我国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松散,城市中心职能薄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效益难以发挥等城市发展问题,并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再生与复兴的主要途径,包括多元化城市空间功能的塑造、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及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最后结合景德镇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景德镇的城市复兴策略.
本文介绍了太原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资源型城市历史包袱大、人才吸引力低、产业调整缓慢、就业压力大的特点,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体的路径选择方案.通过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把太原市建设成为宜居型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但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逐渐枯竭、产业和经济结构失衡、经济成分单一、人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严峻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共同完成.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最终必须实现从粗放和外延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和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规
本文以超大城市南京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征,并认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应适当控制超大城市的人口膨胀,以解决市区环境日益污染,人口过密的问题,小城镇人口过疏的现象.市区的部分工业及农村非农产业项目、非农人员,应在县乡级小城镇安家落户,并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土地问题是转型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土地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转型发展的进度.本文以阳泉市开发区为例,从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抓手、根本动力、先行区等方面入手,详尽分析了阳泉市开发区在转型发展路径方面的探索和做法,对山西乃至全国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的趋势,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从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出发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寻找新的出路.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调研时强调: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把太原都市圈建成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先行区.为了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把太原都市圈放在战略层面科学谋划,加强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努力在全国城市圈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效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者认为,太原都市圈跨越发展要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经验;要抓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带来的重大机遇;对实
本文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同时指出了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简述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从科技创新、调度生产要素、借助高新技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通过分析资源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可以从建设绿色矿区、制定环境保护法律与管理章程、推行先进生产技术等措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一方面应注意保护
本文依据山西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找出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存在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动力和投入不足、推广激励机制少、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寻找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的重点和突破口,提出了从政府、企业、科技中介组织这几个角度构建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模式选择,进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山西节能减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