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液浓度对草酸二甲酯加氢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来源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b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了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的Cu/SiO2催化剂,所制备的催化剂均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及乙二醇选择性.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时前驱液中铜离子浓度、尿素浓度以及铜负载量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运用BET、XRD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铜离子浓度为0.3mol﹒L-1、尿素浓度为0.6 mol﹒L-1、铜负载量为25%时制备的催化剂较优.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在强极性溶剂中制备了槲皮素-铜(Ⅱ)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槲皮素-铜(Ⅱ)的配位方式及槲皮素、铜(Ⅱ)和功能单体a-甲基丙烯酸之间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槲皮素、铜(Ⅱ)和a-甲基丙烯酸三者发生了络合作用.透射电镜及平衡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用量对印迹聚合物形貌及结合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系统研究了金属配位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的结合性能.结果
利用Aspen Plus建立对酒精五塔蒸馏系统中精馏塔生产运作过程的静态模型,稀酒精流量为1,进料乙醇浓度为10%wt时,最优操作参数为:蒸汽流量为0.1711~0.1729,杂醇油侧线位置为第45~47 块板,酒精侧线流量为0.1031,杂醇油侧线流量为0.003112;应用最优操作参数的前提下,酒精产品品质符合国家食用酒精(GB10343-2002)标准优级以上.通过精馏塔塔内组分的分布及不同
通过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与马来酸酐(MA)的三元开环共聚反应,成功获得了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PPCMA.对PPCMA的结构进行了FTIR、1HNMR 及13CNMR表征,表明MA 成功开环嵌入PO-CO2分子链中,并对该新型三元共聚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非线性约化法,对共聚物热降解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虽然非
本文采用粒度分级法(MCM)封闭粒数平衡方程(PBE),对搅拌槽内BaSO4预混连续沉淀过程进行CFD-PBE耦合模拟.考察了操作条件如进料浓度以及团聚作用对CSD分布和平均粒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本文所考虑的粒度分布范围,无论是对于不考虑和考虑团聚的情况,均最少需要36个粒度分级数.粒度分级数越少,预测的CSD峰值越小,而CSD的拖尾越明显.采用MCM模拟得到的CSD与文献实验吻合较好,但C
本文研究了新型离子交换树脂CG-6 运用扩张床技术从血浆中吸附分离白蛋白(albumin,Alb)的可行性.实验考察了缓冲液的类型.结果表明,在Tris-HCl和Tris-柠檬酸两种缓冲液体系中,Tris-HCl体系既具有较好的吸附蛋白的能力又使目标蛋白Alb 与其他蛋白很好的分离开,穿透洗涤液中白蛋白的含量可达到90.2%,是该实验的最佳缓冲体系.实验采用含有不同盐浓度的缓冲液进行分段洗脱.所用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3种树脂对有机二胺吸收剂PA-A水溶液中SO42-的动态吸附-解吸性能,优化了树脂动态吸附-再生工艺.结果表明,D296型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和较高的吸附容量;当流速为2ml/min、高径比为4.8、初始SO42-浓度为96.94g/L时,D296型树脂对PA-A水溶液中的SO42-动态饱和吸附量可达439.54mg/g(干树脂);采用4% NaOH水溶液在2ml/mi
本文以回收青霉素生产废水中的萃取剂醋酸丁酯为目的,以醋酸丁酯/水溶液体系为模拟体系,以醋酸丁酯/水为模拟体系,以中空纤维膜器为回收实验装置,利用膜材料和稀释剂对萃取剂的亲和作用,进行了膜吸附/萃取回收醋酸丁酯的实验研究。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以水溶液体系为基础,研究了膜吸附/萃取过程的机理,考察了操作条件的影响,研究了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其中,通过膜吸附实验,证明了使用膜吸附的方法回收乙酸丁酯的可行
以苯和PCl3为原料,在AlCl3·xNaCl 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二氯苯基膦(DCPP),研究了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较佳的工艺条件是:n(C6H6):n(AlCl3):n(PCl3):n(NaCl)=1:2:4:3,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80℃,产物的收率达到78.34 %.测量了AlCl3和DCPP 混合物在25℃时的密度曲线,为研究AlCl3和DCPP的络合物提供依据.对A
采用分步液相沉积法在片状铝粉表面包覆SiO2 与Fe2O3 双层薄膜制备了具有金属光泽的彩色铝粉,以彩度与光泽度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Fe2O3 用量与pH值对铝粉包覆效果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 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包覆前后的铝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 包覆量为20%时,随着Fe2O3 膜厚的增加铝粉颜色由浅黄向金黄向红黄过渡,光泽度则下降;当m
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出聚苯胺纳米纤维-聚乙烯胺共混聚合物,并以这种聚合物为分离层,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层制备出了用于分离CO2的固定载体膜.系统研究了共混对物理化学结构和形态结构进的影响,并以CO2/CH4 混合气为分离体系,研究了共混含量和湿涂层厚度对纳米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苯胺纳米纤维以团聚体形式存在于纳米复合膜表面和内部.随着膜内PANI 共混含量的增加,PANI-PVAm/PS纳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