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课程“表面物理化学”的建设与实践

来源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6年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跨学科研究生课程"表面物理化学"的建设与实践,突破原有的按单一学科组织教学的方式,成立了跨学科教学组,利用"基本原理+知识模块"构建跨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累加式考核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同时,对跨学科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其他文献
21世纪,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知识以爆炸式迅猛增长,科技随之高速进步,人类仅凭固有知识已经很难应对时代的需求.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的素养也显得格外重要.过去,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框架之下,强调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当下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需求,为此,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有很多具体应用,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这些实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地方式学习该课程.我校电子学课程组总结整理了诸多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的实例并运用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学生分析设计、解决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研究型教学改革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实施后的效果非常突出.本文详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经与非试点班的对比阐明了实施教改后的教学效果,总结了在执行教改中得到的一些经验,最后提出了现有的不足及有待改进的建议.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电子工程项目的开发能力,满足社会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国家级标准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本文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对满足标准的规格要求和培养途径做了点有益探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一定参考价值.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工科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改革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阐述了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国内外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并针对目前我校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若干建议,使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与要求.
在分析对比同类教材的基础上,以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求,提出了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教材建设的改革思路,确定了编写方案.本教材的编写以培养学生对实用电力电子电路的理解、建模、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具体设计和实现电力电子电路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
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概念抽象、理解困难等情况,借助Matlab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可视化功能,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搭建“自动控制原理”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利用Matlab工具对抽象的理论教学进行演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直观性,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实践教学的一个最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电子技术实验中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详细论述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中从设计项目的提出及要求、资料收集及组织、方案论证及设计、原理电路仿真及选优、硬件电路完成及调试、完成电路验收及设计报告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这对学生综合性
主动服务需求,全面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线.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针对当前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滞后、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不适应等制约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在电子信息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改革与探索,重点阐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模式改革、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联合培养保障机制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