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非物质的概念与资源

来源 :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所谓"文化遗产",包括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性批评之上.而这些"批评"的内容,最根本的无非不过触及到种种可能的概念、资源和操持.当暂时摆脱哲学的语词陷阱,从实践者、感受者的角度反向寻绎、思考,真正的"遗产",便呈现为一种人类基于周遭那些可能被利用的资源,且在不断被反复"检视"的文明语境下的历史性总结.必须强调,这些同样是围绕着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展开的,在其间人们将不断地与悖论相纠缠、与相变迁适应,最终铸成今日所见的社会及其文化生态.首先,以圆明园事件为例,重新审视中国现行文物保护观念,尽早引入或创新新的文物管理保护机制与思路。文物界以及生态保护领域应具备善意的可操作而又不损坏遗产、生态的产业化意识。面对文物、古建等不应只是简单地进行复原,像圆明园这类遗迹,复建的开始正是破坏的源头。当然,更不能简单地互相责骂,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及社会性环保组织等,自身首先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生态结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植树、捡垃圾、拾电池,或者一味只会搬迁、挪移。其次,大力鼓励并推动人文、科技含量更高的生态、文物保护活动。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环境和文物保护仍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准,尤其是科技性,在保护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和素养方面仍亟待提升。这是制约文物保护的一处严重瓶颈。环境、水利、文物、科技、法律等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力度也应加强。圆明园公园区湖底到底应该如何防渗,这不只需要人文学者的"坐而论道",更需要科技工者、工程师们的参与决策。唯其如此,科技等通过合适的保护者的善意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多赢。由此,急需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工作的"国家最高文物遗产委员会"。最后,不能忘记文物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的互为影响,应当切实而正确地认识文物、生态和人之间的关系。保护并不是将文物锁入高阁深院,将游人"驱逐出境"。保护是开放的,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同时也应该是能够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爱国情环、社会承担等的真正途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公园"与"遗迹"的关系才能成为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
其他文献
那些由手工艺人世代传承下来的手艺或技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商机.而商机又受工艺品的可视性、科技进步和关联性的影响.总有一种让手工艺商业化、
本文总结了过去三年间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开展的可持续服务设计的课堂教学体验,并研究了其对于设计教学的意义.本文从社会文化、学术科研机构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设计中所
医疗护理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infoMED的项目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其目标在于通过服务设计缓
现象学与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是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为理论出发点的.建筑现象学关于"居住体验"的研究,能够帮助设计师了解居民的居住需求,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充分享受着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但同时也相应地承受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可持续设计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
人类对于陶、瓷、木、竹等传统材料的应用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产品丰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与消费形态下,延续传统材料的生命力,发展其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
人性化设计要从探寻人的行为本质出发,进而分析人的行为特点,总结人的行为对环境的诉求,从而制定适用于人们行为的环境设计标准.本文从人性化设计的思考方式谈起,由人的行为
人类消耗地球剩余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生态资源可以再生的速度.当今时代可以界定为人类如何携手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的时代.设计界开始意识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机会.一系列引
本文从西方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东方道家思想,尤其是阴阳互动的思想,对如何改善玻璃产品的设计和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如何通过研究以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行了探讨.(M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很多国家都希望将他们的国家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但是城市、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又是什么呢?如何回应当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