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传统民居绿色智慧的创新研究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保护环境,当前建筑界掀起了“地域建筑”与“生态建筑”的两股热潮.本文以具有中国地域建筑特色的西北传统民居为例,从绿色建筑技术的视角出发,探索总结西北传统民居绿色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对今后地域建筑与生态建筑的结合设计提供相关的思路和方向.
其他文献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祖先留给后人珍贵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文章在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乡村居民的大量迁移及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得传统聚落的发展延续出现断裂,维持聚落的乡风民俗、邻里关系逐渐缺失,使聚落的传承面临巨大危机,在这种危机中,城镇化建设究竟是聚落传承的危机还是机遇,是需要正式的紧要问题.通过对聚落文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分析,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以促使聚落传承搭上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列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情况下,许多有价值的古村被城市所吞没,城市周边古村落及其文化记忆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将村落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协同、衔接,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尽可能的使村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在新的背景下迸发新的活力成了保护的重要议题.本文比者通过一个项目实例对保护方法进行探索,从文物单体保护、结合周边片区的保护,将该片区作为历史村落的一个切片进行保护,结合片区的功能、展示纳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的主题旅游形式.本文选取狼牙山红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实地调研,归纳太行山中部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其次,从红色旅游的视角对东西水村提出几点更新策略,试图建立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关联,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为东西水村乡村建设和狼牙山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陕西南部地区乡村聚落存在居住安全性差、脱贫致富难等众多困境.为改善陕南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目前主要采取移民安置模式.移民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陕南聚落的问题,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安置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社会、文化、政策等因素的不断改变,陕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已发生转变,因此,应结合新条件对该地区聚落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在对生态移民政策有益补充的基础上,探索聚落在地化更新的聚落发展模式.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保护已然使传统村落成为研究热点.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处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交汇聚居处.由于不同民系文化渊源不同,到达惠州时间先后、地形地貌的略有差异,从而在村落拓展模式、民居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差别.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地处庐陵文化圈和临川文化圈交汇处,其建筑形态同时受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土,经过吸纳、选择与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侧重于文化交流的角度,采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化学的方法,以珠溪村为例,从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交流的背景的入手,分析了传统村落布局特色及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以期进一步丰富江西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成果.
本文是对保持着原有山地庄廓建筑风貌的塔加村的调研总结,和对生态博物馆概念、特征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展望的甚础上,探寻了生态博物馆在塔加二村聚落保护中的应用,并提出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庄廓民居的保护对策.
传统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衙署、祠堂、佛寺、书院、园林和民居建筑等都是由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该文从布局、类型分析、空间组合特征和文化内涵方面对建筑群体空间进行解析.
本文以生活在中国北方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民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等的研究,推导出鄂伦春族的建筑形式形成原因,并进一步研究民族建筑对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得出鄂伦春民族建筑文化不仅是鄂伦春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支撑部分,而且还是鄂伦村族民族文化的典型标致.因此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必然要通过传统民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来体现.由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