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分析及成藏模式探讨

来源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种地质条件对油气成藏过程所起的作用,本文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即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
其他文献
The area of the South Songzhan is a structural nose,which is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Sanzhao depression,the northern of the Songliao Basin.One part of it is located in the oil source area,and the o
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泥岩声波测井资料,分析了东营凹陷沙四段深部超压特征,探讨了超压对深部油气成藏的影响。东营凹陷沙四段深层普遍发育中强超压,剖面上各凹陷的深洼区以及中央隆起带盐膏岩层段地层压力最大,向盆地边缘逐渐减弱;平面上呈环状结构,沙四上亚段强超压中心为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沙四下亚段利津洼陷、民丰洼陷、中央隆起带和牛庄洼陷形成一个统一的强超压系统。东营凹陷沙四段深层超压储层平均孔隙度比常压储
龙西地区扶余油层埋藏深,物性差,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是大庆油田储量接替的重要区带。扶余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泥岩,青一段烃源岩经历了三次排烃过程,嫩末到明末是扶余油藏的主要成藏期,属于老储层新油藏,呈反“L”字型成藏模式。扶余油层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于:敖古拉断裂对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向西运移具有封堵作用;T2断裂是油气向下运移的有利通道;青一段泥岩异常压力是油气向下排烃成藏的主要动力;储层
High oil price,oil and gas peak analysis,different data and reports about oil and gas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brought increasing concerns to the world.In this paper,we examined the importantly influen
相和势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都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相和势的联合作用控制着油气藏的发育分布。利用相势复合定位可以直接对有利勘探目标进行预测,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为例,应用相势复合原理对其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已发现的油气藏落入预测区带的概率均为90%以上,说明预测的有利目标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对塔中地区各个目的层的潜在目标进行了预测,其中预测石炭系潜在有利目标2个,志留系潜在有利目标2个,上
目前人工成功合成石油生物标志物世界上没有先例。本文进行了低碳数甲、乙有机酸盐生油气模拟实验,并对生成的油样用美国Agilent6809 GC/5957 iMS色谱—质谱仪按国家标准GB/T 18606-200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了77种饱和烃生物标志物,137种芳烃生物标志物。这说明,石油生物标志物不但可以由生物生成,而且还可以人工合成。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跃东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E13)的构造断裂特征、沉积相带展布、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及裂缝分布规律等地质因素的综合研究,认为跃东E13油藏的分布受沉积、构造、岩性、储层分布与裂缝等多种因素控制,而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和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期和油气运移规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E13油藏具有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两种生储盖组合,提出了E13油藏为构造—相控成藏模式,主要
隐蔽油气藏历来就是勘探的难点,存在隐蔽圈闭识别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地质分析与物探技术相结合进行圈闭的识别与储层的预测。这样的勘探流程周期长、勘探投入大,而且地震技术有时会遭遇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补充一种勘探周期短、费用不高,对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有效的技术——微生物油气调查技术(MOST)。该技术避开圈闭的识别,转而寻找富集于圈闭内的烃类流体。在隐蔽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实践:(1)柴达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已有的油气发现大多集中分布在超压顶面上下有限区域内。通过聚焦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提炼控藏要素,分析成藏过程,发现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这样的成岩后生烃型强超压盆地中,超压顶面本身既是一个岩性物性封堵面,也是油气运移的平衡面,源岩的生烃热演化、输导格架的空间构成、超压能量场的演化、超压顶封层的性质以及超压顶面附近有利圈闭的类型和分布,共同控制着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的过程和现
储集层砂体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油气输导层。储集层物性是衡量砂体输导层能力的重要因素,十屋断陷四五家子储集空间纵向上存在三个异常孔隙带,深层主要为次生孔隙,储集物性较好;次生孔隙的发育与碳酸盐含量、地层水矿化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形成与溶蚀作用关系密切,在纵向上受成岩作用控制;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地下流体作用和有机酸加快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了储集物性。早期活动断层可沟通纵向上的砂体层系,提高了砂体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