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结合作业治疗对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来源 :第八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7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级别为Ⅲ至Ⅳ级的偏瘫型脑瘫患儿60 例.按照年龄、性别及MACS 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均采用作业疗法,试验组增加肌内效贴治疗.作业疗法5 次/周,30min/次.肌内效贴5 次/周,单次贴扎维持1 天.共治疗3 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FMFM-45)及上肢肌张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FMFM-45)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精细运动功能(FMFM-45)的改善,试验组(56.71±4.54)疗效优于对照组(54.44±3.8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肌张力的改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运用针灸化痰活血、疏通经络,同时应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神智清醒,肌力Ⅳ级以下,生命体征稳定.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中药针灸.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ET.NO的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SIRS到MODS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SIRS是MODS的共同通路,早期阻断SIRS病情发展,可能有助于降低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传统医学在这方面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拟综述近几年来中医药关于SIRS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处方用药的特点,认为可以采用通里攻下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培补正气法辨证施治。
目的:研究扶正祛瘀通下法(参附桃红承气汤方)对MODS大鼠血清DAO、D-乳酸水平、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扶正祛瘀通下法(参附桃红承气汤方)对MODS大鼠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只),MODS模型组(10只),中药防治组(分低、中、高剂量3组各10只
晋江市中医院及急诊医学部基本概况,认为对科室的定位要准确,相应的二级科室的设置,要符合当地百姓的需求,人员招聘要有策略,设备添置要最先进,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医护一体要不断强化,中医特色要突出有效,同时信息化建设也要跟得上。
目的:运用fMRI 研究观察电针7 例健康人右侧通里穴是否存在语言区的激活,探索电针通里穴临床应用的作用机制。方法:入组7 例健康志愿者,按非随机自身对照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电针右侧通里穴,对照组电针右侧通里穴旁开假穴。两组实验间隔1 周,采用组块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应用SPM8 软件处理产生脑区激活图像,分析比较两组实验的脑区激活分布、体素、强度。结果:图片命名任务时两组实验激活脑区一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头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CSL)微结构完整性的效果。方法:30 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A 组)、低频rTMS组(B 组)、头针联合低频rTMS 组(C 组),头针作用于患侧顶颞前斜线,同时低频rTMS 作用于健侧的M1 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及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2 周后,观察患侧内囊后肢前部CSL 的部分各向异性(FA)
目的:比较2/100Hz 频率电针与2Hz 频率电针结合基础治疗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40 例膝关节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A、B 两组,每组20 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及等速肌力训练,每天1 次,连续治疗5 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2 个疗程后结束治疗.其中电针治疗时,选取患侧梁丘、血海、鹤顶、伏兔、足三里、内膝眼、外膝眼、阿是穴
目的:评价高、低不同浓度A 型肉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交叉设计,临床选取18 例单纯性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注射前给予评估肌肉痉挛程度,按位点给予局部注射A 型肉毒素,随机分为高浓度组(50U/ml)和低浓度组(25U/ml),设立注射后1月、3 月时间点,比较两组的起效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种浓度治疗均有效,1 个月时Cohen 评分值在高浓度组下降1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 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 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都明显改善(P<0.05);腘绳肌群和小
目的:研究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激治疗是否在治疗局部穴位处产生腺苷类物质而参与介导针灸对炎性痛的镇痛机制.方法:SD 雄性大鼠分为4 组(n=10),对照组+假电针组(Veh+ShamEA)、弗氏佐剂+假电针组(CFA+Sham EA)、弗氏佐剂+电针组(CFA+EA)、弗氏佐剂+经皮穴位电刺激组(CFA+TEAS).造模后第4 天,在行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分别用Vonfrey 法和P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