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杂草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

来源 :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植密度与杂草发生量关系密切.等行距种植时,小麦播种量由2.5kg/亩提高到12.5kg/亩,越年生、早春性及晚春性杂草发生数量分别降低0、70.3﹪和83.6﹪,越年生及早春性杂草鲜重降低81.1﹪;小麦三密一稀种植时杂草发生量销多于相同密度下等行距种植的杂草发生量.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增加小麦播量至12.5kg/亩以上,后茬免耕种植玉米时可不用喷施灭生性除草剂农达,仅用40﹪乙阿合剂FL150ml/亩就能达理想除草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除草剂用量.
其他文献
本文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当地棉田杂草发生的动态特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除的指导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关键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除技术体系,把各项关键措施、协调应用,并在本省部分县区应用,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利用生物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利用生物控制杂草的实例和真菌除草剂的商品化实现,证明了这一研究的经济价值.真菌除草剂的研究为杂草学、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为防治水田稗草提供新的方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真菌防治水田稗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全面地论述真菌除稗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本文报导贵州省不同海拔地区稻田主要杂草发生种类,发生期、发生量、群落组成及其相应的除草剂"稻田乐"的配制和使用技术.经调查:贵州省稻田主要杂草有34种45属105种,其中低海拔地区有30科79种,中海拔地区有29科72种,高海拔地区有29科69种,杂草于水稻移栽后5天开始发生,并伴随气温的高低有所提前或后延,低海拔地区发生较早(5~7天),中高海拔地区发生较晚(7~10天).
绿磺隆每亩1.2克(ai)在大田连续处理一年、二年、三年,在第三年施药100天后对油菜、豌豆药害残留观察,证实一至三年内绿磺隆残留积累的存在;第四年仍以绿磺隆同剂量追加处理,100天后通过油菜、豌豆的残留药害观察,证实一至四年内绿磺隆土壤残留积累表现一个明显的梯度关系.
将31种16类已商品化的除草剂用浮萍法、小麦去胚乳法、培养皿法、玉米根长法四种初筛法分别在不同浓度下进行平行试验和比较研究,初步确立了简便合理的初筛模型.同时对这些除草剂在温室中以不同浓度分别进行苗前和苗后处理,确定出线标准和靶标植物,并建立复筛筛选模型.
汕头牛田洋大桥主桥为公轨两用半飘浮体系双塔斜拉桥,跨径布置为(77.5+166.1+468+166.1+77.5) m。公轨分层布置,上层通行8车道公路,下层通行双线跨座式轨道。主桥采用纵、横向正交分离的减隔震约束体系。主梁采用带副桁的板桁结合钢桁梁,空间三角形桁式,桁高11 m、宽16 m,标准节间长15.1 m,采用大节段全焊制造。中跨、次边跨公路桥面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边跨公路桥面采用混凝
本文根据中国主要作物杂草发生和防除现状及国情,指出了培育、推广抗除草剂作物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建议在中国开展抗除草剂基因的筛选,优先开展棉花和玉米抗苗后处理除草剂品种的培育,加强抗除草剂作物培育研究的指导.
夏玉米田杂草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主要优势草种是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约占总出草量的83.1﹪.生长季节有两个出草高峰.控制前期杂草是防治的关键.乙草胺和乙草胺+莠去津为优良药剂及配方,每亩用50﹪乙草胺100ml~120ml,或50﹪乙草胺50~60ml+40﹪莠去津50ml~75ml,平均防效在90﹪以上.适期用药可挽回玉米损失15﹪~20﹪,大面积推广后效益十分显著.
千金可用水稻秧田、水直播田、移栽稻田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稗草、千金子,对千金子的防效尤为突出.用药适期为杂草3叶期,亩用商品量45-50ml.在提高用量情况下可防除高叶龄的千金子、稗草.千金可与农得时桶混使用.但不宜与排草丹桶混使用,否则会降低对稗草、千金子的防效.
田旋花(Conlovulus arvensis L.)为多年生双子叶杂草.西宁地区,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根状茎形成幼苗出土持续90天,高峰期在6月上旬,占整个萌发期的64.7﹪以上.田旋花根状茎最适萌发深度为7.5cm,最适萌发长度为15cm.花期约60天,果期约45天,单株结果量平均为40粒.春秋雨季刨挖田旋花根状茎,室外露天存放约72小时,失水率达到72﹪以上时,萌发率为0.实生种子有休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