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缘起

来源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目的是向学界介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院士主编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文章以俄罗斯汉学历史和现状的史料为关注对象,在此背景上分析《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观念和主要编撰人员的贡献。首先,"新欧亚主义"观念消除俄罗斯原来自恃的东正教文化的傲慢,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写作营造了舆论氛围,为对话提供了话语空间。其次,季塔连科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组织才能,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问世的最重要的条件。最后,以李福清、佩列洛莫夫、卢基扬诺夫、科布杰夫代表的汉学家,长期潜心于中国精神文化研究,他们成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写作的精英团队。此三者,如三足擎举起《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鼎。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以文学符号学相关概念(如"陌生化""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纵聚合"和"横组合"等)细读美国"垮掉派"代表作家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1926-1997)的名诗《加利
  对尤涅斯库《椅子》一剧的阐释,多忽视了剧中无处不在的表演性。剧中两位主人公举行的发表人生秘密信息的演讲会,不过是投射他们潜意识深层欲望的表演游戏。这种表演游戏是
  作为19世纪美国社会的代言人,马克·吐温对古代却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他的美国叙事和域外游记中,都足见他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历史传奇小说《王子和乞丐》《亚瑟王朝廷上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微暗的火》的分析聚焦于谁才是故事的隐含作者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认知不妨借鉴纳博科夫经常提及的黑格尔辩证法,将其视为一部由正旋金波特、反旋谢德
  《微暗的火》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而"不可靠叙述"是这部小说在叙述上的突出特征。这部小说从整体上看,就是金波特对谢德的长诗《微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70周年,但对于纳粹大屠杀的研究和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战后对于大屠杀的见证分为三个部分: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德国人对罪恶的见证和历史的再现
会议
  《鲁拜集》的翻译是西方翻译史上的重大事件,可是这一域外诗集是如何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呢?本文通过《鲁拜集》对T.S.艾略特的影响作为一个角度折射出这部诗集对西方文化
  《接骨师的女儿》承续了《喜福会》的写作风格,丰富的民俗文化再次成为吸引读者的利器。然而,小说中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不仅损害了作者揭开中国文化神秘面
  《比萨诗章》是美国诗人庞德史诗般的巨著《诗章》中最好的一部分。在该作品的创作中,诗人流露出鲜明的个人主义思想倾向。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倾向与他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有关
  通常认为,在叙事作品中,仅存在情节发展这一种叙事运动。而实际上,在不少作品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一种"隐性进程"。由于对于隐性进程至关重要的文字,对于情节发展往往无关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