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

来源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描述了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的基本情况,以及海内外瑶族文献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几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和计划,对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馆藏全部瑶族手抄本文献进行翻拍。由于,2011年笔者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跟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主管亚洲文献的图书管理员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通过努力,对方允诺笔者对这些馆藏瑶族手抄本文献进行翻拍。对这些瑶族文献的翻拍,有的文献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腐蚀,因此必须要在该馆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采用非常精良的设备和仪器才能实施。由于,近两年中日学者轮番前往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查看这批瑶族手抄本文献,也使得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管理方也逐渐认识到这批文献的巨大价值。因此,他们要求翻拍者必须承诺自己用于学术研究,绝不外传。因此,本课题打算采用3-6个时间,率领课题组成员,专门呆在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专门拍摄这些瑶族文献,争取全部拿下这批文献。
其他文献
宋元时期湖州方志《三阳志》、《三阳图志》及明初《潮州府图经志》、《潮州府志》原本早已散伏,幸有《永乐大典》残卷(以下简称《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及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两卷保存了该书的大量佚文,陈香白因辑成《潮州三阳志辑稿》(与《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合刊,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除完整的两卷外,尚有部分《三阳志》佚文随字韵散布在《大典》他卷中,其中包括早年方志学家张国淦
《廉州营汛舆图》原件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是一幅极为少见的专门描绘清代广东省廉州府辖境内山川形势、塘汛分布情况的舆图,对于研究清代广东西路海防尤其是钦廉地区海防而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论文对两种版本的《廉州营汛舆图》中的注记标签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进一步研究了该图的绘制年代问题,认为其绘制年代当可推定为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三十年(1850)之间.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均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西方有了相当深入的接触和碰撞.欧洲科学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乐观地断言:"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终于汇集在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其目的就是当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和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的时候,也会把它们两者
中国的山水志编纂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各朝均有修纂,但数量不多,至明清方进入鼎盛.其中,元代的道教山志编纂颇引人注目,现存者有刘大彬《茅山志》、元明善《龙虎山志》、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邓牧《洞霄图志》(一作《大涤洞天记》)、陈性定《仙都志》等,山志趋于成熟.其中《龙虎山志》是第一部奉敕编修的山志,也是龙虎山的首部山志.此后,龙虎山作为道教中枢,屡有修志之举.《永乐大典》残卷今存《龙虎
《神仙传》张道陵传原为早期葛氏道徒所作,汉魏本基本维持祖本面貌;云笈本为维护张道陵之教祖形象对传文进行删略;四库本当源自唐前即已存在的异本,经宋代教外知识分子补编而成.教内思想的发展、新传说的兴起及社会潮流的转变共同促成了文本的流变.
赵甡之为南宋初年着名将领赵哲之子,一生声名不显,也少有事迹流传.但他痛定思痛,撰写了一部《中兴遣史》,后人也因此而记住他的名字.《中兴遗史》一书,共有六十卷,为编年体史书.约成书于宋孝宗刚继位不久,主要记载了宋钦宗、宋高宗两朝的历史.这部书虽然在成书后屡见宋人引用,后来却亡失于宋元之际.《中兴遭史》取材谨慎,考证细微,叙述平允,颇具史识,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史着,对研究两宋之际的历史尤为重要.虽然
社会历史发展在地域上存在的不平衡性,使区域性研究尤为必要.它不仅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而且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将更好地说明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社会演进过程,共同的发展规律.区域性研究的开展,必须把握地方史料,广辟资料来源,避免历史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以偏概全,内容空泛,东拼西凑等弊病.前辈学者在区域历史研究中贡献最突出的代表者是傅衣凌先生,以其丰硕的独创性成果,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概念将促
1966年四川省苍溪县出土了两方同文同制的元代"万州诸军奥鲁之印".学界对这两方官印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释并充分肯定其史料价值.尚未有学者讨论过上述官印的真伪问题.实际上"万州诸军奥鲁之印"的铸造时间以及两方同文同制官印的出现均存可疑之处.
明清天主教《圣经》插图版画源远流长,其传华历史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后.至民末之时,此类著作数量达到10余种,大大地推动了天主教《圣经》故事版画的在华流传与发展,亦推动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教工作,为中国传统插图版画的发展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包括介绍透视法、明暗法等新表现手法以及凹线刀法等制作手法;也为中国插图版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笔者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一年,得览该校图书馆较为丰富的中文藏书,古籍方面主要有马礼逊藏书.马礼逊是西方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1807),马礼逊受伦敦传道会派遣,取道美国前往中国,来到广州.他努力学习中文,后为东印度公司担任译员,长驻广州,在当地做了许多文化工作,购买大量中国书籍.这批书籍后来被马礼逊带回英国,如今藏在亚非学院.当中有不少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