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hbky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它细致地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含有时令顺序、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是监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实用指标。两千多年来,它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立下了大功,至今仍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学意义的,每个节气起始日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前后只差1-2天。然而,二十四节气对于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主要在于相应的气候特征。钱诚等(2011)根据现代器测气候数据研究发现:就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1961-2007 年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的节气提前了6-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6天。这些定量结果是基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网数据,多数位于城镇和城市边缘。对于城里人来说,这些定量化的信息是完全适用的。但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处于全球变暖和局地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因而对于农民来说,基于国家站网的结果需要订正其中的城镇化效应才能真实反映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同时,估算城镇化效应和贡献也是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高密度的一般气象站网数据(图1),通过城乡对比分析,定量评估了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家站网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中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该区域平均状况而言,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中有42%来自城镇化影响(图2),不同节气日变暖趋势中城镇化贡献达26-64%等;大寒天数减少趋势中有18%来自城镇化影响;气候学意义的节气中从雨水到立夏显著提前了5-17天,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其中城镇化贡献达22-69%不等。这些定量化的结果可为全球变暖和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双重背景下掌管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信息,也为人类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应根据国家观测站网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信息调整相应的活动, 但农业人口可适应减小调整的幅度:城镇化过程中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人群和农民工还要考虑城乡的温差。
其他文献
  采用1961-2012年中国气象局753站降水和温度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等,应用观测统计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5.1数值模拟,基于标准化
会议
  利用观测站点的日最高气温、土壤湿度旬观测资料以及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北一华东地区高温热浪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s以及19
会议
党史工作走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的路子.是保持其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走好和拓宽这条路子,下面,根据笔者从事党史工作
  按照2012年福建省气象局修订的寒朝标准,利用福州9个站196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标准下福州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气候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
会议
  本文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一种新的有效降水指数(IWAP),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REE)分别识别出1961~2010年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各174次和184次,从干旱演
会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形成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以结果论英雄”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交流和发展需求中制定多维度、开放性和激励性评价机制,不仅能有
期刊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能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有效装置。依据催化剂的不同,可分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BFC)和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MBFC主要是以微生物活体为催化剂,EBFC主要以提纯的酶为催化剂。近年来,由于EBFC的低成本、电解质无腐蚀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正成为国际生物电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目前EBFC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出功率低和使用寿命短,这是EBFC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这个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是以标准化降水指数、湿润度指数及近期降水量为基础,同时考虑了降水和潜在蒸散两项因子而设计的干旱指标.本文通过对衡阳各区域1960~2012年逐日
会议
  本文利用我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风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了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的代表站,分析了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不同时
会议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碎片化”的现象限制了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建构新的意义的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片面设置、以及对语篇的单一处理。要规避阅读教学“碎片化”,教师需深入研读语篇,确定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并围绕单元主题语境整合语篇,梳理核心语言,设计指向教学目标,以核心任务牵引,高度融合文本内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多层次活动,开展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