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从汉宋艺志道体推当代艺术学义理致用

来源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文经籍志乃华夏历代学术著述与图文总录,价值高者必有总序、小序甚至细目序,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学理之门,而历代艺术志无疑成为承载古今智慧的典范基藏库。但随着文化进深与精微,“艺术”概念逐渐清晰和消长,值道隐之时往往促狭为文化一隅,范景中先生尝反诘云根本不存在所谓跨学科,实则华夏文化本来整一。世界普遍联系又永恒发展,尽精微致广大古今一理。道尚贯通须由器求,因人叙事洞观人事社会运化规律,诚文史人文深意。而华夏文化三起三落,一曰春秋战国,二曰中古唐宋,三曰民国迄今。世运颠连而史兴,世安宁则史平,千古一理。唐宋文艺承上启下,为古今转枢,故上溯汉、隋艺志源流与本质,疏通唐宋艺术艺文经籍志(简称艺志)学理通义以观照当代、将来,藏往识远,以冀正本清源,于时下艺术学理构建以历史观照与学理判断价值。。文以原道征圣而宗经,经史为大宗,六艺(九流)为强括。六艺即六经,经者道体,艺者道总。六经皆史,史达经义,史必叙人事以贯道,识实斋“子集为经史末流”则可进悟马浮“性近道则四部不立”,叙人事通义理可得经史尽道之旨。乐舞曲剧、影像、视觉、设计、理论无非道义艺志古今消长而已。道失则史德贵,才学识更在其末。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乃经史根本,故知学术言公宁尽天而不可益人,至末流必堕功利营私结党以废义远道。郑渔仲、章实斋、姚名达述之甚明。况人性必囿史地时空,惟日新而道进,故类聚专题器用心裁义理以通道体,必古今艺理义例无疑。应麟《玉海》类聚心裁之学,博学宏词深义,乾嘉得其隅尤振迄今,马一浮楷定国学“六艺”该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正当商榷重估深新,则华夏艺志不泯,道义体用得托载之器,艺术学理可望正本清源得窥全豹、归真至善易近而未远矣。
其他文献
关于美学的批评标准,习总书记阐述得十分精辟: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要通过
设计批评是指在相应文化环境中,秉承一定价值观念,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式,针对设计活动、现象,及相关意义等所做的分析、评价、阐释和论述.在借由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等媒
"逸品",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范畴之一,在中国许多文艺领域均有体现.文艺品评之风,自古盛行.书法与绘画领域,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首先用"品"评画,其同代人庾肩吾,则在
在全球化时代与媒介化社会中,尤其应该提倡区域样本的个体形塑与多元共生。就传统艺术批评资源本身而言,研究的边界要超越单纯的地方流派之师承关系的梳理,而做到生动呈现特殊的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史,人们不免感怀85时期的那种执着与真诚、独立与纯洁.虽然今天我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便利的技术设备,艺术批评学术共同体逐渐形成,也出现了一
宋代文人的批评的基石和旨归便是生命,可以说“生命”是这一时期艺术批评的核心范畴,这源于当时文人的现实处境及其对性命问题的终极思考,文人介入艺术,应该不是文人的业余爱好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传统美学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留存着中华民族根源文化与原始审美基因,完整记刻着中华民族的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经验,集中呈现着中华民族的审
"眷恋山海之胜,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河内史全叔取而藏之."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苏轼不多的记录自己创作"木石图"的文学作
汉晋之际正值文字演变时期,作品面貌极为丰富,大量出土汉晋简牍中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章草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章草作品时间跨度极大,本文按照其演变进度将其大致归
近年来,学术界意识到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大特色其实是“人生论美学”指向,即审美、现实人生合一的一种既超越又人世的一种美学思想构造,它内在地要求人生的艺术化或者艺术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