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药组辨治脾胃病经验拾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介绍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组的经验,提出"脾胃为本,调气为先"以及"脾胃为娇脏"等学术思想,并分析其中药配对,探讨其病证、治疗方向与配伍用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代谢组学能整体反映生物体功能水平,还能精细测量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对于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不断深入卓有成效。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对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临床辨证中湿热证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证型。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湿热证患者代谢组学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是现代中医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近年来中
会议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指导临床治疗发挥巨大作用,而中医的"证"则是论治的核心,它能够准确的反应疾病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如果能够结合现代学研究技术使中医的"证"标准化,制定出量的诊断标准,将大大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代谢组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主要对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因此代谢组学在分析中医证型方面能够发
会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早已成为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发现很多消化系统的患者同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状态。故本文将从精神情志因素来探讨其与脾胃病的关系
会议
张海峰简介1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熟读经典,随父侍诊,后又转益名师,并兼及西医.2曾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从3我国着名的中医内科专家,当选过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六届人大代表等.4善治脾胃病,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的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卓有成就,著有《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书,1980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51951年创办了《江西中医药》月刊,并为第--任
会议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笔者认为方虽名四逆,实为和解;名属少阴,实偏少阳。将四逆散加减方应用于肝胆及脾胃病等证属三焦气机与水液代谢障碍同时为病者,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会议
本文从扶阳学术思想的角度充分论述了人体气机圆运动的方式方法,突出体现先天心肾相交、阳秘乃固为圆运动之根本条件及核心动力与后天脾胃升降为圆运动之运枢机的辨证关系,以此指导临证遣方用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会议
温胆汤首见于《干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第二·胆虚寒》,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经过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灵活运用,从原本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
会议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谢晶日教授从医40余载,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谢师认为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主,佐以和胃、疏肝、健脾、肃肺、温肾之法,同时注重脏腑气机之间的相互影响,平衡脏腑气机间的升降出入。并且嘱患者平素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情志刺激。要适寒温,避免外邪侵袭。既病之后应避免情绪紧张,转移注
会议
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病机理论是中医学在病因、病机上的创新。从浊毒概念、浊毒产生原因、浊毒病理属性、浊毒致病特点,以及浊毒施治规律等方面论述,阐明浊毒病机理论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迁延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病机学支持,为其临床治疗浊毒病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会议
目的:对中药清化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根除率进行评价.方法:对234例Hp感染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采用试验组(中药清化方:半夏9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10g、大黄10g、黄柏10g、乌梅10g、地丁10g、虎杖10g、黄芪10g、土茯芩10g、高良姜10g、甘草10g.)、对照组(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联合组(中药清化方+奥美拉唑)进行比较,疗程10天,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