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病的流行病学

来源 :2016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为目前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患者如果能在发病早期或症状前期即被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若其依存性好,大多预后良好,反之则治疗较困难,甚至病情逐渐加重,乃至危及其生命.国内胡纪源等[3]总结1011例WD患者中有51.04%被长期误诊(516/1011),19.09%长期诊断不明(193/1011),仅29.87%(302/1011)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获得正确诊断.因此,明确WD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率、患病率、性别差异、地域性、自然史、影响因素及基因突变热点等,对提高WD患者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NICE、HR-NICE定义及产生背景,介绍了NICE的早期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给出了HR-NICE的防治方法。
本文介绍了“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和处方策略,介绍了新三针疗法、头针疗法,阐述了通督调神和主要功能。
本文介绍了帕金森病的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治疗,阐述了帕金森病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肝、脑、肾、角膜等全身组织中沉积引起相应器官组织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以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发病率约为1/1万~1/10万,是少数在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症状前患者经适当治疗临床症状可不显化.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而分子遗传学研究使之成
介绍了血管内治疗及中药治疗和脑分水岭梗死,分析了SW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了抗血小板聚集,介绍了卒中后康复和远程信息化管理。
本文介绍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介绍了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介绍了辅助检查,头针疗法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本文介绍了桥本脑病的发病机制,介绍了临床诊断方法,目前类固醇为首选治疗药物,给药后1-2天多数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效果。对于症状出现反复者可重复用药。此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酿胺、硫唑嘌呤亦可应用。亦可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血浆交换治疗。
本文研究了WD患者合并CSVD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在使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之前对WD患者的研究时,国内外学者均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观察其大脑各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间接了解其大脑的功能和代谢状况。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又称为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是指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但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一般不受影响的一大类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的主要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基因诊断可以揭示尚未出现症状时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状态,从而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
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由锥体外系障碍所引起,因此,旧称锥体外系疾病.多年以来,人们将发自运动区Betz0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发出的皮质脊髓束,为一级运动神经元或称上运动神经元,由于它在延髓构成锥体,故又称做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下行到达并终止于每一个脊髓节段灰质的前角细胞,再由前角细胞轴突组成脊神经的运动纤维主要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的运动功能,后者称下(初级)运动神经元.但是,近代愈来愈多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