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G太阳能槽式集热管内多相流模型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项流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以水/水蒸气为工质的DSG太阳能槽式集热器高温真空集热管内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了集热器管内的一维多相流动与传热模型。模型全面考虑了系统热平衡过程及其详细传热机理。提出了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出口瞬态温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程序编制。该程序通过给出环境参数、集热器几何结构参数和光学参数、入口参数,可计算稳态和瞬态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出口温度、出口压力、有效能量、集热器效率。所建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符合较好,表明可利用所建多相流动模型对DSG太阳能槽式集热器高温真空集热管加热流体的性能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从气液两相及管壁之间的关系出发,将气液混输管道中的流型划分为五种,总结了各流型的特点及气液相和管壁间的几何关系。在对Baker、Brill、Beggs-Brill、Taitel、段塞特征分析(SCA)等流型判别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使用SCA、Taitel和Brill三种方法的流型判别方法——S-T-B法。经算例验证,该方法对气液两相混输的流型判断准确无误,可以作为气液混输工艺计
本文以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的热工水力设计为应用背景,对自然循环上升加热段内的对流传热及过冷沸腾起始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Re﹤104的过渡区范围内,强制流动和自然循环二种工况下加热段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二种工况下加热段内的流体产生流动的原因不同引起的。与强制流动不同,在自然循环工况下,靠近加热管壁的温度较高的流体受浮升力作用所产生的自由流动,对于对流放热的影响
本文根据低温流体物性的特点,对过冷沸腾计算模型中的气泡参量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适用于低温流体的数值模拟。同时考虑到低温两相流中气泡的尺度变化,首次将人口平衡理论的MUSIG模型应用于低温流体的计算中。通过模拟液氮在竖直圆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过程,对各尺寸组气泡的分布、轴向空泡份额的分布规律及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尺寸组气泡在壁面和中心区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平均空泡份额沿轴向呈非线性递增变
本文对阳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在循环回路系统中的减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溶液质量浓度为75ppm~200ppm,温度为15℃~55℃。表面活性剂呈现明显减阻特性,且各浓度条件下均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时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溶液减阻性能的提高,而高于临界温度则相反。本文从微观尺度和能量分析角度来解释这种温度效应。通过分析该表面活性剂溶液阻力减小和传热性能降低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机械泵驱动CO2两相回路集成试验系统(MPTCS),对其并联蒸发器运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采用长程毛细管结构的蒸发器对分布式小热源进行集热时,在冷工况情况下并联蒸发器间会出现流量周期性自维持稳定脉动现象;⑵通过并联蒸发器水动力特性曲线判断为密度波不稳定性脉动,且通过整理得到了此密度波发生所对应的临界加热量及流量范围;⑶实验研究了系统加热量和流量对此密度波脉动周期和幅度影响关系
本文以闭式循环系统为实验平台,将其中的管路更换为透明管段。采取自泵入口吸气的方法,用高速数码摄像技术对水平放置的收缩管段、收缩段出口、扩散段入口入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气泡形态演化特征在近壁区和管中心区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收缩管段出口和扩散管段入口处;⑵气泡间的碰撞、聚并和分离在不同管段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差别;⑶含气量不同致使气泡的尺度不同,而相对应的泡状气
本文针对小型铁矿的颗粒分级,设计了小直径大锥角旋流器并对其压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降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当流量大于8.5m3/h后,压降的增加更加剧烈;随着分流比的增大,底流口压降增加而溢流压降基本不变;锥角的增大将使底流压降和溢流压降都或多或少地变大;底流口直径的增加会降低底流压降,但对溢流压降影响不大。
液化气推进技术是微小伴随卫星在轨飞行采用的一种新型推进技术。微小伴星空间调姿、变轨过程需精确的推力控制,因此必须了解卫星推进系统中推进剂的形位分布。本文分析了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液化气推进剂气/液界面的形位分布及变化,并通过落塔实验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有效控制液体推进剂的管理方法。
本文为模拟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将表面张力模型引入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MPS)并改进了曲率和单位方向矢量的光滑方法,通过液滴振动问题的模拟与理论解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随后模拟了T型和45度分叉微通道内Taylor气泡的生成过程。T型微通道内气泡生成的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通过与45度分叉微通道气泡生成的对比,发现T型微通道内的气泡生成速度更快。
气水两相流在生产过程与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型识别作为两相流动研究的基础,对于两相流各种参数的精确测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双截面电阻层析成像系统(ERT)测量50mm水平管道中的气水两相流,并在提取两相流流动统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实现流型的识别。分别对ERT系统内两测量截面间的信息进行数据级与特征级融合,可以优化和提高流型的识别率,并对两种不同的特征级融合方法进行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