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性地层孔隙特征对泥水盾构泥浆成膜特征的影响

来源 :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水砂性地层开挖面成膜特征是影响开挖面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地层孔隙特征与成膜特征量化关系的建立是进行相关分析的必要条件.通过在不同孔隙特征地层中开展渗透成膜试验,确定了地层孔隙特征和成膜特征的量化指标,基于二者量化关系的构建,研究了地层孔隙特征对泥浆成膜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地层滤失量曲线双参数模型参数a、b可量化滤失量曲率特征、成膜时间和成膜阶段等成膜特征,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基于参数a、b和孔隙体积v的幂函数关系,确定了地层孔隙特征和成膜特征的量化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泥水盾构穿越透水砂性地层合理确定泥浆配比方案和施工参数,保证开挖面稳定提供试验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土体的小应变刚度特性在深基坑或隧道开挖等以变形控制为主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固结仪、应力路径三轴仪和共振柱联合测定江苏常州地区3个典型土层原状土的小应变刚度特性,获得了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HSS)的相关参数,包括土体的初始剪切模量,模量退化曲线,土体强度参数,加卸载模量等.进一步分析了土体有效应力对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的影响,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小应变模型参数提出了初步建议.
粉土在我国广泛分布,粉土液化现象的发生与粉土内部微观结构息息相关.本文将粉土的宏观液化特性与微观结构特征结合起来,分析了不同黏粒含量粉土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获取不同黏粒含量粉土的微观结构图像并运用Image-Pro Plus (IPP)图像处理软件对粉土微观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粉土内部结构逐渐紧密,颗粒接触方式由直接线或面接触转变为点接触
我国约三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黄土地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工程建设成为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营力,诱发灾害的因素复杂多样,而土颗粒排列和联接等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结构性演变是致灾的主要因素.基于综合结构势理论,以兰州东郊Q2黄土为研究对象,用构度指标定量评价黄土结构强弱及结构性参数随增湿、加载变化规律的研究,将结构性参数引入邓肯—张模型,分析不同围压及含水率变化时应力结构性参数演变对剪切模量的影
利用自制的落砂装置,开展一系列福建标准砂的砂雨法制样试验,研究落距、漏斗尺寸和细颗粒含量等因素对室内土工三轴试验砂样制 备的影响.结果表明:砂样相对密度随落距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速随落距的增加逐渐变缓并趋于稳定;相同落距下,漏斗管径越大,砂样的相对密度越小;漏斗管径的减小,可以得到较宽范围的砂样密度;随着砂土中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制备的砂样相对密度减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能够较好的阐释落距
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原理和南四湖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12个地质模型.通过模拟湖下煤层的开采过程,分析了煤层上部的砂岩和灰岩的破坏特征及地面开采盆地的形成过程.通过测量上层滞水位和潜水位随开采的变化和水位的恢复过程分析了湖下采煤对南四湖湖水的影响和湖水下渗的规律.研究发现:如果湖下存在2-3m左右的粘土层,地表湖水基本上不会渗透到地下,也不会造成地表水的大量损失.开采时潜水位会随着开采产
目前基于数字图像的DIC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室内模型试验中采用DIC图像分析技术可实现对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的测量,进而对桩周土体位移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但是位于桩土界面处的薄层土厚度较小,其位移无法利用DIC技术进行精确测量.因此本文对DIC图像分析技术进行改进,可记录并计算桩土界面土体位移场情况,从而研究沉桩过程中桩端深度和压桩速度对桩土界面土体位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土体的力学特性,本文比较了应变控制与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方式之间的区别,并对上海软土进行了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大主应力加载的真三轴试验,得到了上海软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结论如下: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试验不能获取超固结土体软化后应力应变曲线.此外,当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试验的偏应力接近极限强度时,试样的偏应变速率会极速增加,这将导致试样的超孔压发生累积,来不及消散.试验结果表
我国板桩码头结构的设计和建设从2000年前的3.5万吨级到现今的20万吨级,有了长足的进步.新提出的一种20万吨级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考虑了刚性较大的T型地连墙方案和柔性较大的组合钢管桩前墙方案,与之相对应的卸荷承台群桩基础结构中分别设置2排和3排直立灌注桩.本文开展了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对这两种方案的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前墙位移均在允许范围内,其中
目前,离心模型试验中模拟板桩码头港池开挖过程大多是在1g条件下完成,这种开挖方式相比原型增加了一个离心加速度从1g到ng的过程,虽然模型与原型土体的最终应力状态一致,但两者应力路径完全不同,因此,上述开挖模拟方式并不完全满足模型相似准则.利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新研制成功的土工离心机机器人操纵臂首次实现在超重力场中模拟板桩码头港池分层开挖,该开挖方式完全符合模型相似准则,分别比较两种开挖方式下板墙弯
本文介绍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的关键性试验技术及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土累计变形响应规律.路面结构分别采用刚性路基板,路基基层采用压密的砂垫层模拟,地基采用上海地区的饱和软黏土,并考虑了地基土的超固结效应.详细探讨了离心试验过程中若干试验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饱和黏土的重塑土制样技术、重力场的固结技术及不同超固结比的实现技术,并给出了如何在离心场实现地基变形的图像分析技术(PIV).最后,给出典型的试验观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