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年会暨第二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脑卒中的治疗进展很快,但PSD的发生率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PSD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防治工作也势必将成为重点。本文指出积极开展各项有效的护理工作,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调解不良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我国第一个专门全面收录颅脑创伤资料的专业数据库,研究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特点,同时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公共的资料信息交流平台.方法:通过制作统一的颅脑创伤患者信息录入表格来标准化将要录入的各个项目,再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据此完成颅脑创伤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最后进行患者病例信息的录入对数据库进行完善.结果:数据库平台的搭建已于2011年完成,并于同年开始进行患者病例信息的录入,截止2012年6
目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指因原发性高血压而造成基底节区脑实质的出血,此类出血多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临床特征.同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80%,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目的为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引导下手术治疗的效果及优点.方法:选取符合手术条件的7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给予无框架立体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是以语言功能进行性下降为惟一或突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病程晚期患者认知功能逐渐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丧失,但记忆功能相对保留.文章指出该病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语言障碍,早期仅损害语言中枢,记忆、视空间、运用、推理判断和行为等高等神经功能相对保留,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起病5-6年后,病变扩展至语言中枢相邻区域,产生各种类型的PPA相关综合征,临床表现高级脑功能障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目的:总结双针穿颅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其优点.方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对9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别在血肿腔前、后1/3处双点穿刺,并在两针之间冲洗抽吸血肿.结果:90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和复发.结论:双针穿颅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简捷、微创、经济、有效、舒适、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新型敷料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伤口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月本科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换药方法(无菌纱布),实验组应用新型敷料(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进行气管切开换药.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费用.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均P<0.0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阐述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定义和发生机制,分析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并探讨了该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护理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直接和间接实证,并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出护理方案并实施.结果:归纳出常见并发症,按GCS预后评分法评定,治愈70例,中残28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7例,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循证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及时观察、报告、治疗并发症,提高护理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偏瘫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4例脑血管疾病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偏瘫的临床护理方法,采用RNADL评定量表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经精心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均有所好转,效果满意.结论:周到细致的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癫痫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以抗癫痫药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由于对该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出现断续服药、自行增减剂量,发作时家属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一些不必要伤害,致使疾病加重或恶化。若给予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对病情的控制及康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科对80例颅脑外伤后癫痫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作健康教育计划,指导内容包括疾病基
本文阐述了脑水肿的分类,主要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探讨了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并指出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各种因素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作为维护脑内环境稳定的血脑屏障,其通透性的改变是导致创伤性脑水肿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脑创伤引发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活性分子的产生,微循环障碍,脑缺血与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