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协议分析:限制竞争与经济效率之权衡

来源 :第三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企业间纵向关系的复杂性,纵向协议的合法性分析持续挑战着竞争法理论和实践.中国《反垄断法》对此只是有一个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则.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企业分销行为合规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企业打擦边球从而损害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欧盟纵向协议集体豁免制度在2010年的新发展以及欧盟竞争法关于排他性分销和地域限制规则及其案例,提出以效果分析为原则的纵向协议评价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反垄断法》关于纵向协议的规制提出了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与学科定位,本文分析了农学类课程在应用气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农学类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与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
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凸显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囤、土壤圈和人类圈的相互作用,地球表层系统的本质特征就是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地理学的根本矛盾就是:人们对地理环境(或地理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的整体认识水平与真实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一根本矛盾又分化出几对基本矛盾:水圈与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无机圈层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圈-有机-无机圈层相互
"两院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实施,虽然实施的效果仍有待观察,但是"规定"自身存在的若干技术性问题使得我们对排除规则的实施效果不乐观.排除规定主要面临四大问题:一是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外延不明确;二是对"二次自白"的排除没有作出规定;三是"毒树之果"规则缺失;四是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后能否重新取证问题不明确.上述任何一个方面都足以使排除规则在实施中大打折扣,甚至
刑事人身检查(以下简称"人身检查")是一种常用侦查措施.从实施范围看,人身检查既包括对被检查人身体外表特征与身体内部的检查,也包括对被检查人身体样本的采集;从基本属性看,人身检查则兼具任意侦查与强制侦查的双重属性;从与其他相关刑事诉讼措施的关系看,刑事人身检查则既有别于人身搜查,又区别于刑事勘验或鉴定,具有鲜明的独立性特征..
目前,世界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关系,不断地从控辩平等对抗走向控辩平等合作.本文通过对"从对抗转向合作的必然性"分析、"从对抗转向合作的若干基础"论证以及"从对抗转向合作的基本模式"的列举,进一步强调:控辩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从对抗转向合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效率追求.
对于违反何种"法律"会导致合同无效的问题,在我国经历了"广义的法律→狭义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前述规范中的强制性规定→前述强制性规定中的效力性规定"这一发展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的规定貌似是一个进步,但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且没有涉及违法合同效力的实质问题,并会给审判实践带来问题.本文从一个真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立法、司法和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过程,以及对比域外法
新《公司法》实施之后,很多的制度设计较以往的规定相比,都有了很多的提升和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公司法》在运行过程中亦显示出很多先天性的缺陷和制度设计上的不够细致.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部分法条的措辞、公司的转投资、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股东会的召集、公司的强制解散和股份回购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反垄断司法审查制度是所有选择了"行政模式"的国家都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我国反垄断法对司法审查规定的过于笼统和模糊,使得我国的反垄断司法审查几乎无法正常开展.反垄断司法审查有两个模式,一个是德国模式,一个是日本模式,我国应借鉴德国模式.反垄断司法审查涉及若干亟待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由什么法院进行审查、法院审查的内设机构、复议与诉讼的设置、专家委员会制度、司法审查的范围、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
随着境外直接上市实践的发展,以《公司法(1993年)》为基础,由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构成的监管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充实.在新形势下,境外直接上市监管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监管框架不尽合理,上市条件过于严格、僵化,监管效率和透明度不高等.现阶段,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确有必要对境外直接上市活动实施一定程度的监管,但境内监管应与境外上市监管合理衔
本文拟以戴尔(DELL)网络购物平台标错价为例,拟摘述台北地院98年度北消简第13号与第17号民事判决所认定之事实与法院判决,并就此二判决为评析提出相关建言,期有助于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理念之落实。本文以为,台南地方法院的判决,确实符合回归契约基本要件,并以个案事实为本的论述,且避免混杂个人主观道德评价,符合前述美国经验所示,司法造法的限缩主义,将法律规范的道德评价留待立法处理之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