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改变--传播学领域记忆研究的传统与发展趋向

来源 :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梳理人文社科领域对集体记忆以及个体记忆研究意义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目前传播学领域记忆研究的概况:一方面延续人文社科领域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传统研究媒介中的集体记忆构建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分析"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在网络新媒体上的集体记忆构建活动以及作为记忆工具的新媒介对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目以年为序,辑录1999年至2016年国内编纂出版的图书索引,旨在为学界提供学术参考,引起对图书索引整理、汇编工作和索引文献述评的重视,促进中国索引编纂和出版的研究.
音乐文献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30余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多视角、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笔者围绕音乐文献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编制成索引,供读者查考.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媒体思想、价值观、立场等的集中反映.《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其发表的八一社论,具有坚定立场、宣传政策、提出任务、指引方向、传播文化、塑造形象的功能和作用.从军事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解放军报》八一社论发挥了在受众中举行具有象征性与秩序性的媒介仪式,建构起受众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认同,向受众再现发展历程的集体文化记忆,为受众构筑肩负统一目标任务的想象的
中亚地区严厉的媒介制度、宗教/文化的排外性、语言政策的迥异性,致使针对中亚地区进行的国际传播陷入僵局.现有的针对中亚的国际传播研究大多数聚焦在文化传播层面,或者媒介治理层面,研究视域较为狭窄.本文以新世界主义为理论框架,重设中亚传播的核心议题,在科学分层的文化接近策略、地缘优势带动的人际/组织传播、区域经济合作契机下的战略传播布局、政治命运共同体催生传媒体制改革、丝路记忆重构中亚历史话语体系五个方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强话语权的国家,深入了解作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的美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看法和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016年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范围,探讨在当前国际背景下,美国媒介话语对中国"一带一路"形象的建构,旨在通过研究"
本文结合建构主义国际关系以及互文性、叙事等理论,运用符号学领域组合轴与聚合轴的概念图解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叙事结构,阐释互文性叙事策略的意义:现实意义即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功能意义即潜移默化地说服受众、发挥认同作用、增强叙事建构功能.本文同时探析了互文性叙事策略于《一带一路》中的具体体现:自我论述与他者塑造之间的互文性建构;历史追溯与现实呈现之间
互联网时代超文本以其信息技术的非物质性、多媒介的呈现方式、开放性的文本写入、无上限的复数组合等特点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使用传统文学中对于文本的互文性理论分析得出:网络超文本的互文性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具有信息资源的无限累积、社会记忆的多维呈现、社会记忆的全民生产、顺应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等特点.网络超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对社会记忆建构产生的影响,包括剥夺了大众的理性思考、加强了传媒对社会记
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族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不过,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微信等自媒体上,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似乎在重新聚拢.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建立了以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为基础的微信朋友圈.本文即以一两个家庭为研究个案,探讨在自媒体上所形成的"家族"的功能、结构和所代表的意义,结果表明微信家族群多以传统的家族姓氏为名称,其对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凝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舆论话语表达的渠道不断拓展.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辅助下,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移动直播等信息传播渠道搭建的移动舆论场,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记忆建构方式.借助于这些渠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关注信息并发表观点,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移动舆论场改变了受众的角色和地位,使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得以实现,从而使受众的观点得以有效传播.移动舆论场改变了媒体舆论格局,
本文通过对贺州《客家》栏目51期节目与受众调查分析发现,电视媒介在客家文化社会记忆构建方面面面俱到,但与受众的文化社会记忆建构诉求不是十分贴合.本文将以广西贺州电视台的一档客家文化类节目《客家》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内容运作、栏目版块结构、栏目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尝试提出建构客家社会记忆的策略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