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纤维素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来源 :2008年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硫酸铈铵引发羟丙基纤维素(HPC)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乳液接枝共聚反应,讨论了引发剂浓度、氢离子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测试(TG)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接枝共聚物的溶解性能.
其他文献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低了大概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并不知道,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与疟疾有关社会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2005年7-9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淮河流域12县(市)50乡(镇)居民2003-2005年的社会因素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与当地疟疾流行有关的社会因素,运用Kriging法分析它们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制作其空间分布图.结果:纱门户率(X1)、蚊帐户率(X2)和蚊香户率(X3)(β=-2.128,-1.147,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疟疾流行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运用克立格空间插值法,分析不同地区疟疾发病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构建变异函数,制作淮河流域不同区域尺度(县、乡)疟疾流行的空间分布图;比较不同年份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观察疟疾流行的态势,推测下一年疟疾流行的可能趋势。结果:流域不同地区疟疾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构建了县、乡2004-2006年的变异函数,制作的空间分布图显示:流域东北部是疟疾的相对高发区
药用植物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在理论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影响药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造成临床常见慢性和难治性细菌感染疾病的主要元凶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BF致病机制的同时,积极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手段.由BF细菌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药在治疗BV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从众多治疗BV的中药复方中筛选出中药复方百肤青,
利用杀虫药用植物为原料研制新型农药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近年来新农药创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药用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目前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将用于杀虫剂的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多发于老年男性。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前列通瘀胶囊、泽桂癃爽胶囊、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等)、中药复方(消癃通闭、决闭胶囊、锯叶棕及紫锥菊提取物等)、单味药物(白芥子总提取物、补骨脂素、海马、桂枝、南瓜种子、蜣螂、虎耳草、凤尾草、大豆异黄酮、榆白皮、枸杞子)、植物药(通尿灵、锯型矮棕榈浆果、β-谷固醇制剂、哌米松)在防治BPH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中药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调
通过对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产生过程的分析,论证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天然产物)的产生是生物界(尤其是植物)次生代谢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及一些动物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植物也会以特有的方式针对人类的掠食进行反抗,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产生有毒物质.有毒物质的作用原理是——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使之变为异常.而药物的作用原理则是——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使之变为正常.故只要把
木瓜苷(glucoside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GCS)是从木瓜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抗炎镇痛等有效部位,儿茶素(+)-catechin,Cat)是从木瓜中得到的单体。GCS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以减轻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和免疫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
目的:优化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包衣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对控释片多种指标性成分释放度的测定,筛选最佳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结果:包衣膜增重、PEG4000用量等因素对复方丹参中的各指标成分的体外释药速率影响较大,按最佳包衣处方制得的控释片中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通过对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处方与工艺的优化,基本可以实现各指标性成分恒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