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为道之间--王安石《老子注》的价值转向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雾、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的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的相关材料,从为学与为道入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的价值转向,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为学穷理,为道尽性;为学与无知;为道与无为;穷理尽性以复命。
其他文献
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医院科学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公共关系学”的构建和探索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文章介绍了构建医院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和意义、《医院公共关系学》的框架内容及特点与作用,指出,《医院公共关系学》作为第一本探索公关教育的教材,围绕沟通能力培养,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体系,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提高。
在目前国家继续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于整体教育改革进程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医院校特色和优势,构建自身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机制,对于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医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对策,即在借鉴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丰富中医药继续教育形式;
医学教育从疾病教育模式向健康教育模式转变是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中的必然要求,而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转变带来的医学实践的另一大变化则是治疗教育模式向关怀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医学教育中,新的医疗模式要求未来的临床工作者学会全面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的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医学由疾病模式转变为健康模式,由治疗模式转变为护理模式,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中医教学素来崇尚修身立德的精神素养,讲究医德与医术并进。因而,在中医教学中发挥中医传统人文精神的优势,强化教师的人文素质、寓人文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言传身教,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行。
本文从当下诸多高效,包括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或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际出发,审视其定位、作用,功能、效应,从而从中发现问题。实践表明,无论是“人格养成”,还是“完善人格”,都不应是空洞的规范“说教”,也不应是纯粹的理论“演绎”。据此,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结合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开展“我所敬仰的医学大家”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分头收集、整理近年来各大媒体相继报
Chinese aesthetics comes out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hence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is the typical case to comprehe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aesthetics.F
近年来,伴随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民族精神成为关注的一大重点。尤其是国际间的文化对话,使各种思想文化主张和多种研究成果得以充分的展示和交流,从而形成新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研究。但是,一些思潮的兴起,又给民族精神研究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理论讨论中的种种困惑与争论,常常与一些思潮所提出的主张和所引发的问题有关。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除了需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之外,特别需
儒家的王道论,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孔孟区分“王”、“霸”,既强调二者在内在价值原则层面上的根本区别;亦特别注重二者在惠及社会及其功业成就层面所存在的意义相关性和重叠性。儒家强调,作为伦理共同体的最高原则,必须是“仁义”或道义,而绝不能是“利”。唯以道义为终极目的和最高原则,功利事功乃能被点化、升华而真正作为“人”的价值被实现出来,从而构成为这“王道”的本真内涵和内在要素。儒家的王道论可以
合理的社会价值理性信念的确立和自觉践履,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和圆融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变革实践,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反思“现代性文明”的多重弊端,自主地探寻、创制并努力实践“中国价值”,追求并重塑民族文化之新精神信仰与价值(理性)特质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此一追求和践行过程所着力呈现的,是该文化自身新形态自主创生和演进历程中,民族整体性人格境界之自为获得和攀升方式。在更深层的
元代以来以后,道教易老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易老学是以《周易》卦爻变异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结合《老子》天道自然的道体观共同对世界和事物作出说明的理论体系。因为《老子》重言天道之自然,而《周易》重言天道之有序;《老子》哲学特质在于“明体”,《周易》哲学重“有序”和“可操作性”,强在“达用”,《老》与《易》互补,可以为确立道的形上性、遍在性与个体性、有序性的合理统一提供好的理论形式。元代高道李道纯统